2013社會工作者<中級能力>預習:社會工作的發(fā)展(1)
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解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歷史對于發(fā)展我國的社會工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西方社會工作的產生
(一)西方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背景
1. 宗教改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張揚
2.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及其引發(fā)的社會問題
3.制度背景
英國在進行工業(yè)革命的同時也受到貧困問題的嚴重困擾,這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對這個問題作出反應。為了應對大面積的、日益嚴重的貧困問題,英國政府頒布了一些法令。在英國的濟貧立法中,影響最大的是1601年的《伊麗莎白濟貧法》(以下簡稱《濟貧法》)。這部法令的頒布推動了英國社會福利的制度化發(fā)展,也推動了慈善活動的發(fā)展。
《濟貧法》對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指出政府對社會救助負有責任,并直接參與社會救助的組織工作。第二,《濟貧法》確立了助人自助的觀念,要求有勞動能力的乞丐要從事勞動。第三,《濟貧法》規(guī)定要由專門人員從事濟貧救助活動,救助人員的專門化為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奠定了基礎。
(二)社會工作的產生
歐美國家出現的有組織的志愿性濟貧救困活動也為社會工作的產生準備了條件。18世紀中期,受宗教理念影響,許多賦閑在家的中產階級婦女自愿承擔起訪問貧困家庭的工作,她們被稱為“友善訪問員”。這些“友善訪問員”不但向貧困家庭提供物質幫助,而且還向他們提供各種建議,包括生計、子女教育、選擇經濟實惠的住房等方面的勸告。在實踐過程中,她們逐步積累起了有關助人的知識和技巧。這些經驗性的知識和技巧也為后來社會工作的形成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美國在國內戰(zhàn)爭時期就出現了一些給薪的社會服務工作者,社會服務開始成為一種職業(yè),并成為社會工作者的前身。還有,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美等國出現了許多民間的社會服務組織(慈善組織),彌補政府推行的濟貧活動之不足,同時在更大范圍內向失業(yè)者、貧民提供幫助,推動了社會救助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些社會服務組織在工作方法、各組織服務之協調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為社會工作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這一過程中,英美國家的政府也制定社會政策,建立社會服務行政系統(tǒng),促進了社會工作的發(fā)展。
在社會工作產生階段,特點表現為: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工作對象以貧困者為主、社會服務人員開始職業(yè)化、社會工作受到政府制定的社會政策的影響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特點。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