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學的基本問題
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又可以表述為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或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
具體內容:
2.哲學的基本派別
哲學可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這就是哲學的黨性。
(1)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它的根本觀點是用某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原初”物質形態(tài)來解釋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氣等,并且認為這種或這些物質形態(tài)是運動變化的,它體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樸素結合,但具有直觀性和猜測性。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亦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當成世界的本原,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其局限性和缺陷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真正把物質作為世界的本原。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
客觀唯心主義:虛構出某種獨立于人類與自然界之外的“客觀精神”,并把它當作世界萬物的本原,認為世界萬物都是這種客觀精神本體的派生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意識當作世界萬物的本原,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
3.物質觀
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
4.意識觀
意識是指社會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
意識的起源:意識是物質世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意識的本質: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
意識的能動作用:也叫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形成主觀觀念,并且能動地指導人們進行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但是,意識的能動作用不是無限的,它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一是受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二是受物質技術條件的制約;三是受物質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制約。
5.聯系觀與發(fā)展觀
聯系是指一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
發(fā)展是運動變化的總趨勢。發(fā)展之所以是運動、變化的總趨勢,是因為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取代舊事物。
6.質量互變規(guī)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質:事物成為自身并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由于事物內在矛盾的多樣性,事物的質也是多種多樣的。
量:事物本質所固有的可以用數量形式表示的規(guī)定性,包括事物的規(guī)模、程度、速度以及構成事物諸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等。
度: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圍,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量的區(qū)間。
質變和量變相互包含、相互滲透。一方面,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另一方面,質變過程中又有量的擴張。
事物的發(fā)展
7.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是通過辯證否定實現的。當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事物就處在肯定階段;當事物內部的否定方面戰(zhàn)勝肯定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事物就會否定自身到達否定階段,即走向自己的對立面。但是到此為止,事物的發(fā)展并沒有真正地完成。因為事物的否定階段和肯定階段一樣都有片面性。因此,只有經過第二次否定,到達否定之否定階段,前兩個階段的片面性才能得到克服,事物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也只有到這一階段,事物的發(fā)展才能相對地完成。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