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背景鏈接*
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國家鼓勵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政府對圖書館的投入也要加大,并且“及時、足額撥付”。這些都引人關注。
有數字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3139個,在民政部門登記的公民、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設立的公共圖書館50個。這些數字,若橫向比較,可能就顯得尤為捉襟見肘。2016年人民日報消息稱: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約23萬,擁有10座公共圖書館,而弗吉尼亞州公共圖書館共約400座。一項統計顯示,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有1.65萬個之多,超過麥當勞連鎖店的數量。全民閱讀的習慣與力量,固然需要“讀書節(jié)”等理念傳播,但更離不開公共圖書館等硬件支撐。
|綜合分析*
公共資源向公眾免費開放,于情于理于法都理所應當。這不僅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對其管理智慧與服務意識的考量。公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各類資源雖然有專業(yè)門檻,但同樣源自公眾供給,服務公眾就義不容辭。
[原因分析]
開卷有益,天地詩心。讀書不僅是涵養(yǎng)浩然之氣的基本,更是增益文明進程的路徑。中國自千百年耕讀傳統的歷史中走來,往現代文明和民族復興的未來處走去。無論是頂層設計的“書香中國”建設,抑或是對抗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的民意訴求,都對公共服務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圖書館事業(yè)提出了具體而迫切的要求。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不斷增強的閱讀需求,是公眾精神生活得到提升的明顯表現,也是公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現實向往。國家立法鼓勵學校等機構的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就是希望更多圖書館降低門檻,使人們可以借助書籍獲得精神上的滋養(yǎng)與升華。
[可能面臨的問題]
第一,基于傳統政績的導向效應,公共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顯然沒有“大項目”等更受地方部門的待見。加之各地財政較不均衡,有心無力、有力無心、無心無力等狀況體現在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上,就是總數有限、人均稀薄。于此而言,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觀之,有必要加強公共圖書館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
第二,全民閱讀方興未艾,讀書的價值在民間被“重新發(fā)現”。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智能便攜式終端的普及,使得數字化閱讀已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地鐵上、課堂里,各種資訊借助網絡,經由指尖,見諸屏幕,大大方便了愛書之人。
[對策]
一是創(chuàng)新開放形式。對珍貴典籍的數字化與網絡化處理也給圖書館的開放帶來新思路。之前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浙江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聯合發(fā)布了上萬部古籍的數字資源,免費供大眾在線閱覽。對此,高校與科研機構理當仿效,努力打造并開放數字圖書館,如果物理空間有限,那么借助數字化技術,將有限的珍貴資源投放到無限的網絡中,剔除時空束縛,打造24小時在線的圖書館,才能更切實有效的服務社會。
二是高校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公共圖書館就是啟迪人類智慧的寶庫。在許多高校將包容、自由、開放作為校訓的背景下,在大學精神與知識分子情懷被屢屢呼喚的感召中,有關單位應懷有社會責任意識,將奉獻與擔當作為己任,面對開放圖書館的鼓勵,應積極響應并行動起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越來越多社會資源被公眾共享,所有人都將從中受益,這是良性循環(huán),是全社會之福。
三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是現代社會的題中之義。政府畢竟不是萬能的,塑造一個良好的公共空間,也不只有自上而下一條途徑。鼓勵社會參與,吸納更多元的智慧,定能擦出別樣的火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