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一向是重視創(chuàng)新的,所以才有了漢唐盛世和發(fā)達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一個半世紀以來,我們英雄氣短,自愧弗如,幾乎一切都在仰仗著西方。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固有的創(chuàng)新精神有待喚醒、激勵和扶持。要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打破常規(guī),在體制機制和觀念上進行創(chuàng)新。
而在思考、研究、試驗和適應的過程中,總需要有一個立足點,我認為,這個“點”就是我們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正在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全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主要靠經濟要素投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適應新常態(tài)、保持戰(zhàn)略上的平常心,在戰(zhàn)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做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措施盡可能減少負面的影響。當前的主動轉型和調整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zhàn)略性、長時間的決策,因此我們要徹底打消暫時對付難關、忍一忍的心態(tài)。
戰(zhàn)略上藐視、戰(zhàn)術上重視,這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經驗在經濟領域里的運用。戰(zhàn)略上藐視,由何而來?由自信而來。這種自信又由何而來?由對我們所走的道路、所秉持的理論和所建立的制度的自信而來。在這三個自信背后,最根本的則是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因為那三個“自信”,都根植于民族歷久長新文化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特征,最終都體現(xiàn)于對價值的判斷。
任何事物都有多重的價值,至少可以分為經濟、社會、審美和倫理等幾種價值。這里所說的價值判斷主要是指倫理道德的價值。中華文化自古以人為本,把人看成宇宙間種種復雜關系的交集點,把處理好這些關系作為第一要務,處理的原則是“和”,是“中”,不走極端,合作共贏。社會中的個體對他人的態(tài)度則應該是仁、義、誠、敬。
針對當前社會的情況有3個選項可以選擇:其一完全靠法,這樣法律和程序會越來越繁雜,永無止境,于是國家掉進“法律陷阱”;其二是完全依德,事實證明這也不能制止社會上所有違法的行為;最后一個選項是修德,再以法律為人行為的底線,換言之,依德依法二者綜合互補。這樣,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與提升。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