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的安徽母親徐女士站在北京零下溫度的室外,雖然用圍巾緊緊捂住了下半張臉,鼻頭還是凍得通紅,她說,在這樣的天氣里,在室外多站一分鐘都是一種折磨。
1月6日下午,在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考場外,和徐女士這樣,孩子在教室里考試,他們在考場外守候的父母有上百人。
今年,全國約有180萬的考生踏進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場,這意味著考研故事在中國180萬個家庭上演,而有多少像徐女士這樣“比孩子還緊張”的父母,沒有明確的數(shù)字統(tǒng)計,相比考生來說,他們是被忽略的群體。2005年,中國考研人數(shù)首次突破百萬,九年來,人數(shù)一路上揚,并在2013年達到新高。有人將考研稱作人生的第二次高考。
考研越來越成為許多家庭孩子為數(shù)不多的上升通道。在很多家庭,和高考一樣,考研已經(jīng)不是考生一個人的戰(zhàn)斗,而成為了全家上陣的戰(zhàn)役。從孩子決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對于一個有考研學生的家庭來說,意味著一個家庭重心的轉(zhuǎn)移,從物質(zhì)投入到精神付出,他們懷著“考研改變命運”的信念傾其所能,但在現(xiàn)實面前,這條多數(shù)家庭孩子的上升通道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順暢。
記者在今年的考研日,走進了那些考研家庭,了解了他們背后的故事。
“考研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49歲的山東父親孟慶臣是第二次來到兒子孟琦的出租屋,這間位于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內(nèi)的房間,不足8平方米,雖然屋里擺放著一張雙人床,但孟慶臣卻沒有在屋里住過一晚上。1月4日,在兒子考研前一天,他來到了北京,“在考試期間幫兒子搞后勤服務(wù)”。由于擔心擾亂兒子的生活習慣,他以每晚188元的價格找了附近的一家賓館。
考研那兩天北京高校周邊的賓館幾乎爆滿,一對來自河北保定的夫妻告訴記者,房間至少得提前一個月訂,由于預(yù)訂太晚,他們住的是每晚上700多元的高價房。
1月5日、6日,這些家長的生活與孟慶臣如出一轍:早上定時打電話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考場,提前半小時來考場候考,午飯后回賓館,下午定時打電話,送考、候考,重復(fù)上午的程序。
這些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給孩子搞好后勤”。小到一塊橡皮的準備,大到每天的飲食安排,他們看起來比孩子都要細心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