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黑龍江省海倫市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著名的“大豆之鄉(xiāng)”。近幾年,這個市一邊四處“哭窮”申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一邊變相投資近億元興建政府大樓,繼去年成功戴上“貧困帽子”,今年又搬進竣工不久的“豪華衙門”。這種“窮”“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僅造成不良社會觀感,也引起當?shù)馗刹咳罕娰|疑。(12月25日 新華網(wǎng))
【相關評論】
“窮廟富和尚”的故事,在各色貧困縣一直不缺令人拍案驚奇的版本。有的是真窮,但出手依然很“土豪”:譬如國家級貧困縣河南臺前縣因豪華辦公大樓扎堆而建,且縣領導配有“別墅”宿舍引起爭議,令人心酸的是,就在緊鄰該縣府大樓1公里之遙的城鎮(zhèn)中學,卻有600名學生擁擠在窄小的宿舍休息,環(huán)境臟亂猶如“難民營”;也有的是假窮,就像開寶馬的住經適房一樣,混的是個“實惠日子”——黑龍江省海倫市就是這樣的例子。
有了喜大普奔的“貧困帽子”,日子就舒坦多了,壓力就輕松多了。公眾應該還記得2012年初,“熱烈祝賀新邵縣成功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成為新時期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一則落款為“中共新邵縣委、新邵人民政府”的LED宣傳標語爆紅網(wǎng)絡。此事捎帶著揭開了“貧困帽子潛規(guī)則”:“貧困縣”這頂帽子,瞧上去不好看,戴起來很溫暖。結果呢,這就是一個死循環(huán):一些貧困縣的大量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并未直接用于提高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或基本公共服務,多用于提高GDP指標的經濟產業(yè)項目,加之割舍不了貧困帽子背后的利益,部分貧困縣主動陷入“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怪圈。
【深度剖析】
值得反思的是:為什么一個明明不是貧困縣的縣,審批資料能修飾出一個“貧困”的假象,輕易就戴上了“貧困帽子”?海倫市一位機關干部透露,如果沒有過硬關系和超常努力,這頂帽子根本爭不到手。這讓人聯(lián)想起網(wǎng)上一個著名的段子:話說甲縣和乙縣爭取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名額,最后甲縣失敗了,記者采訪甲縣縣長問為什么會失敗,縣長含淚回答,因為我們縣實在太窮了。情節(jié)雖然夸張荒誕,卻也點中了貧困縣亂象的穴位。
還有,近年來“貧困縣”不貧困的現(xiàn)象屢屢被踢爆,相關制度設計何以毫無警覺?究竟還有多少所謂的“貧困縣”如海倫市一般,濫竽充數(shù)地混跡在制度福利里?讓人擔憂的是,如果貧困評定制度依然不轉身,扶貧這塊“唐僧肉”估計還會繼續(xù)被亂啃下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