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答案與解析】
。1)2006年初購買該債券時;
、僭摮钟兄恋狡谕顿Y的入賬成本=1100+10+0.2=1110.2(萬元);
、2006年購入該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000
――利息調(diào)整110.2
貸:銀行存款1110.2
。2)2006年末計提利息收益時;
年份 | 年初攤余成本① | 當年利息收益② | 票面利息③ | 年末攤余成本④ |
2006年 | 1110.20 | 80.93 | 100.00 | 1091.13 |
備注:
、冢舰佟7.29%;
、郏1000×10%
、埽舰+②-③
相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收利息 1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diào)整19.07
投資收益?80.93
。3)2006年末乙公司因債務狀況惡化,預計無法全額兌現(xiàn)此債券的本息,經(jīng)測算甲公司所持債券的可收回價值為1010萬元;由于此時的攤余成本為1091.13萬元,相比此時的可收回價值1010萬元,發(fā)生貶值81.13萬元,分錄如下:
借:資產(chǎn)減值損失 81.13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81.13
。4)2007年末計提利息收益時;
年份 | 年初可收回價值① | 當年利息收益② | 票面利息③ | 年末攤余成本④ |
2007年 | 1010.00 | 73.63 | 100.00 | 983.63 |
備注:
②=①×7.29%;
、郏1000×10%
、埽舰+②-③
相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收利息 100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diào)整26.37
投資收益73.63
(5)2008年初甲公司因持有該債券的意圖發(fā)生改變,將該項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重分類當日其公允價值為900萬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成本1000
――利息調(diào)整64.76(=110.2-19.07-26.37)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83.63
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81.13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000
――利息調(diào)整64.76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164.76
(6)2008年末計提利息收益時
年份 | 年初公允價值① | 當年利息收益② | 票面利息③ | 年末攤余成本④ |
2008年 | 900.00 | 65.61 | 100.00 | 865.61 |
備注:
、冢舰佟7.29%;
③=1000×10%
、埽舰+②-③
相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收利息 1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利息調(diào)整34.39
投資收益65.61
(7)2008年末該債券的公允價值為700萬元;
由于此時的攤余成本為865.61萬元,相比此時的公允價值700萬元,發(fā)生貶值165.61萬元,由于此時沒有證據(jù)表明此貶值是非暫時狀態(tài),因此應作公允價值調(diào)賬處理,分錄如下: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65.61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165.61
。8)2009年末計提利息收益時;
年份 | 年初攤余成本① | 當年利息收益② | 票面利息③ | 調(diào)整攤余成本④ | 年末攤余成本 |
2009年 | 700.00 | 51.03 | 100.00 | 48.97 | 651.03 |
備注:
、冢舰佟7.29%;
③=1000×10%
、埽舰+②-③
相關會計分錄如下:
借:應收利息 1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利息調(diào)整48.97
投資收益51.03
。9)2009年末乙公司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已達到事實貶值,經(jīng)認定此時的可收回價值為500萬元;由于此時的攤余成本為651.03萬元,相比此時的可收回價值500萬元,發(fā)生貶值151.03萬元,另外,此時的“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的借方余額為249.24萬元(=165.61+83.36),即此暫時貶值應一并認定為正式損失,具體處理如下:
借:資產(chǎn)減值損失400.27(=151.03+249.24)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249.24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151.03
。10)2010年初甲公司將此債券出售,售價為450萬元,假定無相關稅費。
借:銀行存款45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利息調(diào)整18.6
――公允價值變動481.4(=164.76+165.61+151.03)
投資收益50(=450+18.6+481.4-1000)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chǎn)――成本1000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