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知識點1】股利理論 |
第 2 頁:【知識點2】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應考慮的因素 |
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含義 |
公司確定一個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長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 |
優(yōu)點 |
能使股利與公司盈余緊密地配合,以體現(xiàn)多盈多分,少盈少分,無盈不分的原則。 |
缺點 |
各年股利變動較大,極易造成公司不穩(wěn)定的感覺,對于穩(wěn)定股票價格不利。 |
四、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
含義 |
該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況下每年只支付一個固定的、數(shù)額較低的股利;在盈余較多的年份,再根據(jù)實際情況向股東發(fā)放額外股利。但額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著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規(guī)定的股利率。 |
采用理由 |
(1)具有較大靈活性; |
【例·單選題】在以下股利政策中,有利于穩(wěn)定股票價格,從而樹立公司良好形象,但股利的支付與公司盈余相脫節(jié)的股利政策是( )。
A.剩余股利政策
B.固定或持續(xù)增長的股利政策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D.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
『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采用固定或持續(xù)增長的股利政策,股利的支付與盈余相脫節(jié)。當公司的盈余較低時,仍然要支付較高的股利會使企業(yè)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
【例·單選題】主要依靠股利維持生活的股東和養(yǎng)老基金管理人最不贊成的公司股利政策是( )。
A.剩余股利政策
B.固定或持續(xù)增長的股利政策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D.低股正常利加額外股利政策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剩余股利政策是在公司有著良好的投資機會時,根據(jù)一定的目標資本結構,測算出投資所需的權益資本,先從盈余當中留用,然后將剩余的盈余作為股利予以分配,這意味著就算公司有盈利,公司也不一定會分配股利。而其他幾種股利政策,股東一般都能獲得較為穩(wěn)定的股利收入,因此,剩余股利政策是依靠股利維持生活的股東和養(yǎng)老基金管理人最不贊成的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所以答案是A。
【例·計算題】(2000年)某公司今年年底的所有者權益總額為9000萬元,普通股6000萬股。目前的資本結構為長期負債占55%,所有者權益占45%,沒有需要付息的流動負債。該公司的所得稅率為30%。預計繼續(xù)增加長期債務不會改變目前的l1%的平均利率水平。
董事會在討論明年資金安排時提出:
(l)計劃年度分配現(xiàn)金股利0.05元/股;
(2)為新的投資項目籌集4000萬元的資金;
(3)計劃年度維持目前的資本結構,并且不增發(fā)新股,不舉借短期借款。
【要求】測算實現(xiàn)董事會上述要求所需要的息稅前利潤。
『正確答案』
(1)發(fā)放現(xiàn)金股利所需稅后利潤=0.05×6000=300(萬元)
(2)投資項目所需稅后利潤=4000×45%=1800(萬元)
(3)計劃年度稅后利潤=300+1800=2100(萬元)
(4)稅前利潤=2100/(1-30%)=3000(萬元)
(5)計劃年度借款利息=(原長期借款+新增借款)×利率
[(9000/45%)×55%+4000×55%]×11%=1452(萬元)
(6)息稅前利潤=3000+1452=4452(萬元)
【例·計算題】某公司本年實現(xiàn)的凈利潤為200萬元,年初未分配利潤為600萬元,年末公司討論決定股利分配的數(shù)額。上年實現(xiàn)凈利潤180萬元,分配的股利為108萬元。
要求:計算回答下列互不關聯(lián)的問題:
(1)預計明年需要增加投資資本300萬元。公司的目標資本結構為權益資本占55%,債務資本占45%。公司采用剩余股利政策,權益資金優(yōu)先使用留存收益,公司本年應發(fā)放多少股利?
(2)公司采用固定股利政策,公司本年應發(fā)放多少股利?
(3)公司采用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公司本年應發(fā)放多少股利?
(4)公司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規(guī)定每股正常股利為0.1元,按凈利潤超過最低股利部分的30%發(fā)放額外股利,該公司普通股股數(shù)為500萬股,公司本年應發(fā)放多少股利?
『正確答案』
(1)預計明年投資所需的權益資金=300×55%=165(萬元)
利潤留存=165(萬元)
本年發(fā)放的股利=200-165=35(萬元)
(2)本年發(fā)放的股利=上年發(fā)放的股利=108(萬元)
(3)固定股利支付率=108/180×100%=60%
本年發(fā)放的股利=200×60%=120(萬元)
(4)最低股利額=500×0.1=50(萬元)
額外股利=(200-50)×30%=45(萬元)
本年發(fā)放的股利=50+45=95(萬元)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