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呼吸系統(tǒng)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①粘膜上皮層內杯狀細胞增多;②粘液腺泡增生、肥大;③漿液腺泡粘液化。
主要并發(fā)癥→慢性阻塞性肺氣腫(風箱原理)。
大葉性肺炎(重要):肺炎鏈球菌引起,病變以纖維素滲出為主,左下肺最常見。1.充血水腫期:出現(xiàn)捻發(fā)音和濕啰音。2.紅色肝樣變期:由于肺泡腔內的紅細胞破壞、崩解,形成變性的血紅蛋白而使痰呈鐵銹色。因病變肺葉實變,故肺部叩診呈濁音。3.灰色肝樣變期:肺泡壁毛細血管受壓,肺組織呈貧血狀。中毒性休克是大葉性肺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
紅色肝樣變期(實變早期:2~4日) 1)病變 鏡下:①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②纖維蛋白原滲出→纖維蛋白(呈粗的條索狀、片團狀分布);③腔內大量紅細胞、細菌、少量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 大體:①血管擴張充血+滲出物→腫大;血管擴張充血+肺泡腔大量RBC;②滲出→暗紅;大量RBC、纖維蛋白、少量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質實如肝。 2) 臨床聯(lián)系:①肺泡腔大量RBC→鐵銹色痰--心衰細胞;②大量RBC、纖維蛋白,少量中性粒細胞→肺實變→缺氧--紫紺、呼吸困難;③肺實變→肺實變征--查體、X-ray;漿液性滲出物(培養(yǎng)基)→病菌繁殖→血菌(+)。
小葉性肺炎:病變屬化膿性炎癥。呈灶狀分布,以兩肺下葉、背側較為常見。最能反映小葉性肺炎的病變特征的是細支氣管及周圍肺泡化膿性炎。
肺硅沉著。悍谓M織內硅結節(jié)形成+肺彌漫性間質纖維化。硅結節(jié)是吞噬硅塵的巨噬細胞叫細胞性硅結節(jié)以后玻璃樣變成玻璃樣硅結節(jié)。分期:1期就在肺門淋巴結內硅結節(jié)形成。2期全肺1/3。3期全肺2/3。(早期就是淋巴結)并發(fā)癥:硅肺結核病,肺氣腫,肺心病。
肺癌:一、肉眼類型1.中央型2.周圍型3.彌漫型。二、組織學類型:1.鱗狀細胞癌為最常見類型,多中央型。老男人。3.腺癌:女性多見。周圍型。6.腺鱗癌。2.小細胞癌:惡性高燕麥細胞癌,有神經(jīng)內分泌顆粒。4.大細胞癌惡性程度高。5.肉瘤樣癌:惡性高。癌來源上皮沒有血管所以多淋巴道。首先轉移肺內支氣管淋巴結。
第七單元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消化性潰瘍:胃潰瘍25%,十二指腸潰瘍占70%,胃和十二指腸同時發(fā)生潰瘍者稱復合性潰瘍,占5%。肉眼觀:潰瘍通常為一個,多位于小彎側,邊緣整齊,常深達肌層。潰瘍的分層(重要!)1.滲出層2.壞死層3.肉芽組織層4.瘢痕組織。二、并發(fā)癥:(一)幽門梗阻(二)穿孔: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見于前壁潰瘍。(三)出血:潰瘍底較大血管被腐蝕則引起大出血。發(fā)生于10%~15%的患者。(四)癌變。
病毒性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由腸道傳染(一頭一尾)。以肝細胞的彌漫性變質性炎(變性、壞死)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細胞浸潤、肝細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等變化(變質、滲出、增生)。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重要!):變質:(1)變性: 肝細胞水腫(氣球樣變)和嗜酸性變(核變小,胞質嗜酸性增強)(2)壞死: 包括嗜酸性壞死(形成嗜酸性小體)和溶解性壞死。根據(jù)壞死范圍溶解性壞死可分為:點狀壞死:單個或數(shù)個肝細胞的壞死。碎片狀壞死:界板肝細胞的灶狀壞死崩解。橋接壞死:連接兩個壞死區(qū)的帶狀壞死。大片狀壞死:幾乎累及整個肝小葉。滲出:(3)炎細胞浸潤: 以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為主。增生:(4)增生:肝細胞再生,纖維組織增生?肝硬化。
1.急性普通型肝炎:病變以肝細胞變性為主,以氣球樣變、嗜酸性小體形成為主。壞死輕為肝小葉內散在的點狀壞死。2.慢性普通型肝炎:1)輕度慢性肝炎:有點灶狀壞死。2)中度慢性肝炎:可見中度碎片狀壞死及特征性的橋接壞死。3)重度慢性肝炎:有重度的碎片狀壞死及大范圍橋接壞死。形成假小葉。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稱暴發(fā)型或電擊型肝炎。肝細胞壞死嚴重而廣泛,(壞死面積約占2/3)。肝體積顯著縮小,又稱急性黃色(或紅色)肝萎縮。(2)亞急性重型肝炎:(壞死面積約占50%)同時出現(xiàn)肝細胞結節(jié)狀再生。
急性普通分兩型,點狀壞死病變輕,變性為主氣球變,嗜酸小體可形成,黃疸型者稍顯重,毛細膽管膽栓凝。
輕度慢性普通型,匯管區(qū)內纖增生,點灶壞死偶成片,小葉結構尚完整。中度慢性普通型,纖維間隔已形成,小葉結構存大部,橋接壞死是特征。重度假小葉形成。
重型肝炎叫電擊,三分之二已壞死,再生現(xiàn)象不明顯,肝臟萎縮一層皮。重型肝炎之亞急,一邊再生一邊死,再生部分成結節(jié),死亡百分之五十。
門脈性肝硬化: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繼而出現(xiàn)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jié)狀增生。我國,門脈性肝硬化最常見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病理變化:假小葉。(一)門脈高壓:是由于門靜脈、中央靜脈和小葉下靜脈受壓,肝靜脈和肝動脈之間形成吻合支的結果。1)胃腸道淤血、水腫;2)脾臟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3)腹水形成4)側支循環(huán)形成食管下段靜脈叢曲張,破裂可引起大出血;直腸靜脈叢曲張,形成痔核,破裂導致便血;臍周淺靜脈高度擴張,形成“海蛇頭”現(xiàn)象)。肝功能不全可造成:1)激素滅活功能下降,蜘蛛痣;2)出血傾向: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減少;脾功能亢進引起血小板減少;3)黃疸:肝細胞壞死造成膽汁淤積,出現(xiàn)肝細胞性黃疸;4)肝昏迷:氨中毒。
原發(fā)性肝癌:一、肝癌的肉眼分型 :1)巨塊型 2)多結節(jié)型 3)彌漫型。二、肝癌的組織學類型(1)肝細胞性肝癌: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分割稱為硬化性肝細胞性肝癌。纖維組織大量增生且呈分層狀者,稱為纖維板層性肝細胞性肝癌。(2)膽管上皮癌(3)混合性肝癌。
胃癌:好發(fā)部位為胃竇部,特別是小彎側。1.早期胃癌為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層的胃癌。早期胃癌肉眼觀可分為隆起型、表淺型和凹陷型。2.進展期胃癌:(1)肉眼類型:①息肉型②潰瘍型③浸潤型:癌組織在胃壁內彌漫浸潤,使胃壁彌漫增厚,又稱皮革胃。
食管癌:食管癌由食管表面被覆粘膜鱗狀上皮或腺體發(fā)生。以食管中段最多見。(一)進展期食管癌的肉眼類型:(1)潰瘍型 (2)蕈傘型對胃息肉型。 (3)髓質型對為浸潤型:彌漫浸潤,使食管壁均勻增厚。(4)縮窄型:癌組織在食管壁內彌漫浸潤,常累及食管壁全周,造成食管腔環(huán)形狹窄。(二)組織學類型:(1)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占90%左右。2)腺癌:其發(fā)生大多與Barretts粘膜有關。 3)小細胞癌:極為少見,來自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三)蔓延和轉移途徑:食管癌多直接侵入周圍器官。
大腸癌:以直腸最多見,乙狀結腸次之,兩者占全部大腸癌的2/3以上。大腸腺瘤和潰瘍性結腸炎為主要的大腸癌癌前病變。(1)肉眼類型:①息肉型:突向腸腔;②潰瘍型:③膠樣型:外觀和切面呈半透明狀,組織學上多為印戒細胞癌和粘液腺癌;④浸潤型。(2)組織學類型與胃癌相似,但在直腸肛管區(qū)有時可發(fā)生鱗狀細胞癌。(二)大腸癌的分期(Dukes分期):A期:尚未穿透肌層且無淋巴結轉移,手術可以治愈;B期:己經(jīng)穿透肌層擴展到腸周圍組織,但仍無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約為70%;C期:己經(jīng)發(fā)生了淋巴結轉移,5年存活率約為30%。
往里長的息肉型,往外長的潰瘍型,不往里也不往外就在原地浸潤型。
|
胃癌 |
大腸癌 |
食道癌 |
肝癌 |
肉眼 分型 |
進展期分為 、傧⑷庑 ②潰瘍型 、劢䴘櫺 早期胃癌分為隆起型、表淺型和凹陷型 |
、傧⑷庑 ②潰瘍型 、劢䴘櫺 、苣z樣型 |
蕈傘型 潰瘍型 髓質型 縮窄型 |
1巨塊型 2多結節(jié)型 3彌漫型 |
組織學分型 |
1.管狀腺癌 2.粘液腺癌 3.印戒細胞癌 4.乳頭狀腺癌 5.末分化癌 |
與胃癌相似 但在直腸肛 管區(qū)可發(fā)生 鱗狀細胞癌 |
1.鱗狀細胞癌 2.腺癌 3.小細胞癌 |
1.肝細胞性肝癌 2.膽管上皮癌 3.混合性肝癌 |
好發(fā)位 |
胃竇小彎側 |
直腸 |
食管中段 |
--- |
食道縮窄,大腸膠樣。
類 型 |
病理特點 |
臨床病理聯(lián)系 |
特別強調(重要。。 | |||
|
光 鏡 |
免疫熒光 |
電 鏡 |
|
| |
1.急性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
彌漫性系膜細胞和內皮細胞增生 |
GBM和系膜區(qū)顆粒狀IgG和C3沉積 |
上皮下駝峰狀沉積物 |
急性腎炎綜合征 |
大紅腎/蚤咬腎 多見于兒童 | |
2.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 |
抗GBM型 |
新月體(壁層上皮細胞增生形成) |
線性IgG和C3 |
無沉積物 |
快速進行性腎炎綜合征 |
新月體(壁層上皮細胞增生形成,教材P276圖) |
|
免疫復合物型 |
|
顆粒狀沉積物 |
沉積物 |
|
|
|
免疫反應缺乏型 |
|
陰性或極弱 |
無沉積物 |
|
|
1.膜性腎小球腎炎 |
彌漫性GBM增厚,釘狀突起形成 |
基膜顆粒狀IgG和C3 |
上皮下沉積物,GBM增厚;釘狀突起-梳齒-蟲蝕狀空隙 |
腎病綜合征 |
大白腎;早期稱:膜性腎病 引起成人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的原因 | |
2.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
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 |
系膜區(qū)IgG,IgM和C3沉積 |
系膜區(qū)沉積物 |
血尿、蛋白尿、腎病綜合征 |
| |
3.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
Ⅰ型 |
系膜增生,插入,基膜增厚,雙軌狀 |
IgG+C3;C1+C4 |
內皮下沉積物 |
腎病綜合征 |
雙軌征!教材P280下圖 |
|
Ⅱ型 |
|
只有C3,無其他 |
致密沉積物 |
血尿、蛋白尿、慢性腎衰 |
|
1.微小病變性腎小球腎炎 |
腎小球正常,腎小管脂質沉積 |
(-) |
上皮細胞足突消失,無沉積物 |
腎病綜合征 |
脂性腎。欢嘁娪谟變 | |
2.慢性腎小球腎炎 |
腎小球玻璃樣變性、纖維化、硬化 |
因腎炎起始類型而異 |
因腎炎起始類型而異 |
慢性腎炎綜合征 慢性腎衰 |
繼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 (原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見于:高血壓) | |
3.IgA腎病 |
局灶性節(jié)段性增生或彌漫系膜增寬 |
系膜區(qū)IgA和C3沉積 |
系膜區(qū)沉積物 |
反復發(fā)作的血尿、蛋白尿 |
| |
4.局灶性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 |
局灶性節(jié)段性玻璃樣變和硬化 |
局灶性,IgM和C3 |
上皮細胞足突消失,上皮細胞剝脫 |
腎病綜合征,蛋白尿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