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沖刺復習資料匯總
第六單元 清熱藥
一、概念:以清解里熱,主治里熱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
藥性大多寒涼,味多苦。主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等。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nèi)熱、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等。
二、分類
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清熱涼血藥、清熱解毒藥、清虛熱藥
1.清熱瀉火藥 主治氣分實熱證之壯熱、煩渴、譫語、發(fā)狂、小便短赤、舌苔黃燥、脈洪大等,以及肺熱、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種實熱證。
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等。
2.清熱燥濕藥
主治濕熱證:
肝膽濕熱之脅肋脹痛、黃疸、口苦
脾胃濕熱之胃脘脹悶、納呆、嘔惡、口膩等
大腸濕熱之泄瀉、痢疾、痔漏等
膀胱濕熱之尿急、尿頻、尿痛、尿濁、尿少等
黃芩、黃連、黃柏等
3.清熱涼血藥
主治血熱證。
溫病熱入營血:可見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則神昏譫語,斑疹隱隱或見多種出血現(xiàn)象,舌質(zhì)紅絳。
內(nèi)傷血熱證:可見心煩,少寐,手足蛻皮,毛發(fā)脫落,月經(jīng)先期量少,舌紅少苔。
生地、玄參、丹皮、赤芍。
4.清熱解毒藥
主治各種熱毒證,內(nèi)臟熱毒如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等,外科熱毒如瘡癰、丹毒、痄腮等,其他如毒蛇咬傷、癌癥等均有治療作用。
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等。
5.清虛熱藥
主治陰虛內(nèi)熱之午后發(fā)熱、骨蒸發(fā)熱、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虛煩不寐、盜汗,舌紅少苔,以及溫病后期,熱傷真陰之夜熱早涼、神疲倦怠等。也可用于小兒疳熱等。如青蒿、白薇等。
第一節(jié) 清熱瀉火藥
石膏
辛、甘,大寒。
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大寒清熱,味辛透熱,退熱力強):氣分實熱證(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熱咳嗽;胃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煅用收濕、斂瘡、生肌止血:瘡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注意:脾胃虛寒者慎用。
知母
清熱瀉火: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咳嗽;
滋陰潤燥:肺燥咳嗽;陰虛勞嗽。腸燥便秘;胃熱消渴。陰虛火旺,潮熱盜汗,骨蒸潮熱。
【配伍】
知母配黃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黃柏苦寒,功能清熱瀉火。兩藥相合,清熱降火堅陰,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川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兩藥相合,既滋陰潤肺,又清熱化痰,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
清熱生津——用于熱病煩渴;內(nèi)熱消渴。
清肺潤燥——肺熱燥咳;燥咳痰黏,咳痰帶血。
消腫排膿——用于瘡瘍腫毒,跌打腫痛。
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產(chǎn)。
注意:不宜與烏頭同用。孕婦禁服。
梔子
瀉火除煩:熱病心煩、郁悶、躁擾不寧。
清熱利濕——特點:使熱邪由小便排除體外。應用:①黃疸(配茵陳),②血淋澀痛,③熱淋。
涼血解毒——血熱吐衄。
消腫止痛——熱毒瘡腫,跌打腫痛。
【配伍】
梔子配淡豆豉:梔子苦寒,善清熱瀉火除煩;豆豉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熱而除煩。兩藥相合,清散郁熱除煩力強,治溫病初起胸中煩悶及虛煩不眠效佳。
夏枯草
清肝明目:
(1)肝陽或肝火上升之頭目眩暈。
(2)目赤腫痛,目珠夜痛。
散結(jié)消腫:瘰疬、癭瘤。
蘆根
清熱生津止渴,瀉火除煩:
①外感風熱、溫病初起之煩熱口渴(配麥冬、天花粉);②肺癰咳吐膿血(配薏苡仁、冬瓜仁);③肺熱咳嗽痰黃(配桑葉、菊花)。
止嘔(特點:清胃熱以止嘔):胃熱嘔吐。配竹茹、生姜。
利尿:熱淋澀痛。
竹葉與淡竹葉功效主治異同
相同點:二藥同能清熱除煩生津、利尿通淋,用于熱病煩渴、熱淋尿痛等。
不同點:
(1)清熱除煩以竹葉為優(yōu),為治療心火上炎之口糜的常用藥;
(2)淡竹葉以利尿通淋為優(yōu),長于治療心火下移小腸之熱淋尿痛、尿赤、尿澀等。
決明子
清熱明目:肝熱或肝經(jīng)風熱之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
潤腸通便:熱結(jié)腸燥便秘。
谷精草、青葙子與密蒙花異同比較
相同點:三藥同能明目退翳,治療肝熱目生翳障,視物昏花等。
同中之異:①青葙子苦寒,清肝火力強,長于治療肝經(jīng)實熱目疾。②密蒙花味甘微寒,功兼滋養(yǎng),治療目疾,肝虛、肝實皆宜。③谷精草味辛能散,性涼清熱,內(nèi)生火邪、外感風熱之目疾俱效。
不同點:①谷精草能疏散風熱,治療風熱頭痛等;②密蒙花養(yǎng)肝血以除虛熱,治小兒疳熱害目等。③青葙子又能平肝陽、降血壓。
執(zhí)業(yè)藥師QQ群: |
---|
相關(guān)推薦:
各地2014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準考證打印時間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