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Bànɡ Fěn 來源:考試大
【別名】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綱目》),蚌殼粉(《本草述》),蚌殼灰(《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貝殼制成的粉。取蚌殼洗凈,刮去黑皮,研成粉末或煅灰用。
【化學(xué)成份】各種河蚌的貝殼,常含微量的鍶。它們有強(qiáng)大的集積鍶的能力,故水中有否被Sr污染,可由分析其殼中的Sr而知之。參見蜆殼條。
【藥理作用】
加蚌殼粉喂養(yǎng)大鼠及小鼠,皆無增進(jìn)體重的作用。其吸收率為14.45%,絕對吸收量為12.67毫克,比磷酸氧鈣組和對照組高,股骨X線片及鈣含量分析結(jié)果表明骨質(zhì)鈣化好,故蚌殼粉的鈣有一定效用。
鍶的作用與鈣相類似,但較弱而毒性也較低。以往認(rèn)為其有毒性,可能與其中含有鋇所致,鍶很少吸收(主要在胃中吸收),血中之鍶排泄也很快,如同時(shí)注入鈣可促其排出,進(jìn)入體內(nèi)主要貯藏于骨胳中,能抑制骨的鈣化。只有放射性鍶有臨床用途。
【性味】
、佟度杖A子本草》:冷,無毒。
、凇毒V目》:咸,寒,無毒。
【歸經(jīng)】
入肺、肝、胃經(jīng)。
①《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
、凇侗静菰傩隆罚喝敫、肺、胃三經(jīng)。
【功能主治】
化痰消積,清熱燥濕:治痰飲咳嗽,胃痛,嘔逆,白帶,癰腫,濕瘡。
①《本草拾遺》:爛殼為粉,飲下,主反胃,心胸間痰飲。
、凇度杖A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嘔逆;癰腫醋調(diào)敷。
、邸毒V目》:解熱燥濕,化痰消積。止白濁,帶下,痢疾,除濕腫,水嗽,明目,撩陰瘡、濕瘡、疿癢。
④《醫(yī)林纂要》:治頑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外用:干摻或調(diào)敷。
【附方】
、僦翁碉嬁人裕赫姘龇(新瓦上炒紅),入青黛少許,用淡虀水滴麻油數(shù)點(diǎn),調(diào)服二錢。(《內(nèi)經(jīng)類編試效方》)
、谥畏e聚涎塊,結(jié)于心腹之間,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嘔減食:蚌粉一兩,巴豆七粒(去殼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臍腹痛,炒茴香酒吞下二十丸;婦人血?dú),炒姜酒?敗血沖心,童便和當(dāng)歸酒服;常服姜酒下。(《世醫(yī)得效方》炒粉丸)
、壑伟b疽赤色腫有尖頭者:醋和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方》)
、苤沃T瘡疽:川烏、蚌粉、草烏、海金砂、赤小豆、天南星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汁調(diào),涂患處。(《普濟(jì)方》消腫毒方)
⑤治腳指濕爛:蚌蛤粉干搽之。(《壽域神方》)
【臨床應(yīng)用】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將蚌殼研粉置銅鍋中干炒,待藥粉呈黃褐色,腥味揮發(fā)殆盡后冷卻過篩。每服1~2克,白天每小時(shí)1次,1日12~14次,4~8周為一療程。治療41例,服藥14~79天不等。結(jié)果上腹部疼痛消失者28例,減輕者7例;上腹部壓痛消失者23例,減輕者6例;X線復(fù)查21例,龕影消失者9例,變形消失者1例,龕影縮小者6例。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