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分布容積(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藥物在體內達到動態(tài)平衡時,體內藥量與血藥濃度的比值。單位為:L或L/kg。
其本身不代表真正的容積,無直接的生理學意義,反映:
(1)藥物分布的廣泛程度。
(2)藥物與組織結合的程度。
Vd=X/C0。體內藥量X,血藥濃度C0
影響因素:藥物的脂溶性、組織分配系數、藥物的結合率等。
脂溶性小,或與血漿蛋白結合率高,不易進入組織中,主要分布在血漿中,Vd小。許多酸性藥物,如磺胺類、青霉素等,0.15~0.30L/kg。
意義:推測藥物在體內的分布情況。
(1)Vd大的藥物:與組織蛋白結合多,主要分布于細胞內液及組織間液。
(2)Vd小的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多,較集中于血漿。
V d為3~5L,可能主要分布在血液,與血漿蛋白大量結合,如雙香豆素、苯妥英鈉和保泰松。
V d為10~20L,主要分布在血漿和細胞外液,不易通過細胞膜,無法分布于細胞內液,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 d為40L,分布于細胞內、外液,在體內的分布較廣,如安替比林。
V d非常大,可達到100~200L,遠遠超過了體液的總容積,藥物在體內往往有特異性的組織分布,如硫噴妥鈉大量分布于脂肪組織,而131碘可大量濃集于甲狀腺。
六、清除率
清除率(clearance,Cl):在單位時間內機體能將多少容積體液中的藥物清除,單位為:L/h或按體重L/(kg·h)。
清除率是反映藥物自體內消除的另一個重要參數。
Cl=K·Vd。消除速率常數K,分布容積
Cl=D/AUC。靜脈注射劑量D
意義:
Cl不是藥物的實際排泄量,因其是肝腎等消除能力的總和,這一數值反映的是肝和(或)腎功能,在肝和(或)腎功能不良時Cl值會下降。
七、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藥物經血管外給藥后,藥物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種量度。用來評價制劑吸收程度的指標。
生物利用度可分為:絕對生物利用度和相對生物利用度。
絕對生物利用度:吸收進入體循環(huán)的藥量與給藥量的分數。采用非血管途徑給藥的AUC與其靜脈注射的AUC比較。
絕對生物利用度=(AUC ext·Div)/(AUCiv·Dext)×100%
式中AUC ext和AUCiv,分別為血管外給藥和靜脈注射給藥后的藥時曲線下面積,Dext和Div分別為其給藥劑量。
相對生物利用度:一種受試制劑與已知對比制劑的吸收分數的比較。用于比較同種藥物的兩種制劑的吸收情況,分別用下式表示:
相對生物利用度=(AUC T·DR)/(AUCR·DT)×100%
式中AUC T和AUCR分別為服用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的藥時曲線下面積,DT和DR分別為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的劑量。
八、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
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也稱坪濃度。
臨床上,許多疾病的治療必須連續(xù)多次給藥方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按一級過程處置的藥物,經連續(xù)多次給藥,如果給藥間隔短于藥物完全清除的時間,藥物就可在體內累積,隨著給藥次數的增加,血藥濃度不斷遞增,但遞增的速度逐漸減慢,直至達到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這時若繼續(xù)給藥,血藥濃度在穩(wěn)態(tài)水平上下波動。藥時曲線見圖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