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把剛剛被吸收購買的那部分商品,稱之為邊際購買量,其效用則稱為對購買者的邊際效用。
馬歇爾認為,需求量的大小取決于邊際效用量的大小,“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決定著人的需求變動規(guī)律。
馬歇爾知道邊際效用這種購買者主觀愿望和估計的表現(xiàn),是無法直接衡量的,因此,他求助于滿足欲望所支付的貨幣量來間接衡量。這就必須假定貨幣的邊際效用不變,即不考慮貨幣購買力的變化。于是,他就以需求價格代替了需求,把“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變成了“邊際需求價格遞減規(guī)律”。這樣,馬歇爾就認為需求的一般規(guī)律是:“需要的數(shù)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隨著價格的上漲而減少!
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馬歇爾列出了需求表來說明買者在不同價格下所愿意購買的數(shù)量。然后,又在該表的基礎上,畫出一條需求曲線來把需求規(guī)律圖示化。如圖(25-1)
以上所說的是一個消費者(購買者)對一種商品的需求,所以是個人需求曲線,表示個人需求規(guī)律。如果在每一可能的價格下,把所有購買者對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加總,就得到市場需求量;將不同價格下的需求量排列成表,即為市場需求表,據(jù)之畫出曲線,即市場需求曲線。
市場需求定義: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一定時期內,某種商品在各種可能的水平下,全體購買者所愿意購買的數(shù)量。
市場需求曲線定義:在一定的時間內市場中對某一商品的需求曲線,就是對這一商品的需求點的軌跡。
所謂需求彈性就是指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需求彈性是用來衡量價格變動的一定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相應變動的相應比率的。如價格變動幅度小于需求變動的幅度,就是需求彈性大;反之,就是需求彈性小。
可以用需求彈性系數(shù)表示:
公式表示為:
或者表示為:
以這個為基礎把需求彈性分三種情況:
當商品價格下跌(上升)1%時,需求量上升(下跌)大于1%,叫需求彈性大;當價格下跌(上升)1%,需求量增加(減少)小于1%時,叫需求彈性小(不足);當價格下跌(上升)1%時,其需求量也上升(下跌)1%時,叫需求彈性為1.
消費者剩余的概念:
消費者剩余即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愿意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的差額。如前者大于后者,就有消費者剩余存在,就能使消費者得到額外的福利或滿足。馬歇爾認為:只有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才能得到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的大小也可以需求曲線度量,如圖25-3所示。
面積DOHA為消費者愿付的OH量商品的總價格,OC為其實際單位,面積OCAH為實際總價款。于是,面積DCA即代表消費者剩余。
馬歇爾這一概念和思想,演變成為當代福利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所以,西方一些經濟學史的著作家,很強調馬歇爾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
4.供給的決定和變動趨勢(1)供給規(guī)律:供給價格高則供給多,供給價格低即供給少。
生產成本包括:各種形式的勞動;各種形式的資本。
勞動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反效用”(因為勞動會帶來痛苦);而資本則是心理范疇的“等待”,它意味著資本家延續(xù)享受和作出的犧牲。所謂實際生產成本無非就是勞動的“反效用”與資本的“等待”之和。
馬歇爾同樣把貨幣作為衡量成本的標準工具。他以貨幣生產成本代替了實際生產成本。貨幣生產成本即“對這些勞作和犧牲所必須付出的貨幣額!彼f該貨幣額就是商品的生產費用,也就是為生產某種商品所需要的生產費用,或者說為生產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各種要素的供給價格。于是,馬歇爾的供給論就歸結為生產費用論。
畫出了供給曲線:如圖25-4
馬歇爾分析生產成本時,把總成本分為主要成本和補充成本。主要成本即現(xiàn)代經濟學中的可變動成本,它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它包括原材料、工資以及機器設備上額外耗損的資本。補充成本即現(xiàn)代經濟學中的固定成本,它不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它包括折舊,高級職員的薪水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