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納索·威廉·西尼爾的經濟學說
一、西尼爾關于政治經濟學對象和方法的觀點
西尼爾企圖建立一門“純粹經濟學”,主張把經濟學變成一門“抽象的演繹的科學”和“準確的科學”。
1.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只研究財富的性質、生產、交換及分配的一般規(guī)律。
2.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抽象演繹法。
3.西尼爾關于經濟學的四個基本命題的內容:
(1)每人都想以盡可能少的犧牲取得盡可能多的財富。
(2)人口原則:認為精神或物質缺陷以及對財富不足的顧慮會限制人口
(3)工業(yè)生產力不斷無限擴大的趨向
(4)假定農業(yè)技術不變,在同一地區(qū)內不斷增加勞動,所得的報酬是按比例遞減的。
二、西尼爾價值論的主要觀點
1.財富的要素:財富就是價值,由三要素構成:效用、可轉移性和供給的有限性。
西尼爾認為,效用會隨供給和需求狀況而變化、商品供給與效用成反比例變動,供給越多,相應需求就容易滿足,效用就低。而供給越少,需求越強烈,效用就越高。因此,物品的稀少性是衡量價值的重要尺度。
2.價值和財富的源泉:勞動、節(jié)欲和自然力。
三、西尼爾分配論的核心思想(來源 于自考365網 zikao365.com)
分配論以“節(jié)制論”(節(jié)欲論)為中心。
勞動是工人對個人安逸的犧牲,工人節(jié)欲獲得“工資”;資本是資本家對個人消費和眼前享樂的犧牲,資本家節(jié)欲獲得利潤。
勞動和資本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假設自然力不計算在內),所以應當共同分配,獲取報酬。用于生產的節(jié)制,得利潤,用于非生產的節(jié)制,得利息。
西尼爾認為,除去上述分配外,還有“租金”。租金是未做任何犧牲而得的報酬,即自然要素所有者,“沒有把他可以扣留的東西扣留起來,只是由于他容許人們得以接受自然的賜予”所取的酬勞。他認為,當自然要素極端豐富,到處可得時,其供給是無限的。這時自然要素就只有效用,而無價格,因而,不能成為價值的構成因素,于是,它就不能得到報酬。
西尼爾對資本和利潤的本質和功能提出了新見解,他接受薩伊的生產三要素論,但認為應當把其中的“資本”改為“節(jié)欲”。他認為,資本是協(xié)助繼續(xù)生產的那部分財富,是節(jié)欲的結果,而“節(jié)欲是一個人的行為,他或者節(jié)省他所控制的財富或者有意識地選擇將來的產品而放棄目前的享用”。他認為,勞動是工人放棄安樂和休息,是一種犧牲,而資本是資本家放棄目前享用,也是一種犧牲。商品的價值是由工人和資本家共同犧牲所創(chuàng)造的,商品的價值也就應當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工資是對工人犧牲的報酬,利潤是對資本家的犧牲——“節(jié)欲”——的報酬。而要素所有者獲得的地租其來源不是勞動和節(jié)制,而是自然的恩賜。
西尼爾“節(jié)欲”學說的辯解性是顯而易見的。他認為資本來源于儲蓄,而儲蓄是“節(jié)欲”的結果。從而否定了資本的剝削性質,既然“節(jié)欲”是一種犧牲,并且是“人類意識中一個最痛苦的努力”,當然就應得到報酬,他說,“節(jié)欲”和利潤的關系正如勞動和工資的關系一樣。
四、西尼爾最后一小時論的主要觀點
西尼爾“最后一小時”論是針對當時的10小時工作日運動提出來的。西尼爾企圖證明,工廠主的利潤是當時工廠法所規(guī)定的11.5小時的勞動日的最后一個小時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如果把勞動日縮短為10小時,工廠主的利潤就會消失,工廠就要倒閉,工人就會失業(yè)。西尼爾論證說,依現行工廠法,凡雇傭未滿18歲的人的工廠,勞動日不得超過每日11.5小時。前面的10小時生產的價值只夠補償資本家墊支的資本,余下1.5小時所產生的價值,構成資本家的“總利潤,其中最后一小時所產生的價值才構成”純利潤。因此,如果勞動日縮減1小時,純利潤就會消滅;縮減1.5小時,總利潤也會消失。
西尼爾的在“最后一小時”論是他的“節(jié)欲”學說的補充!肮(jié)欲”學說只論證利潤是對于資本家的合理報酬,而“最后一小時”論則論證勞動日必須足夠長,利潤才有保證。此外,西尼爾的“最后一小時”論是資產階級在反對當時10小時勞動日工廠法的現實斗爭中所需要的理論武器。
西尼爾的“最后1小時論” 同其“節(jié)欲論”是完全矛盾的。
五、西尼爾關于壟斷的觀點壟斷的四種形式:
1.壟斷者無生產方面的壟斷權,只有作為生產者對某些設備的壟斷。
這些設備可以在同等或遞增的有利條件下無限地使用。他認為,這種壟斷雖然有壟斷的便利,使商品價值更接近賣主的生產成本,并能以同等成本增加生產,但無生產上的壟斷能力。
2.壟斷者是唯一的生產者,其產品總量不能無限增加。
3.壟斷者是唯一的生產者,通過增加勞動和資本,其生產可以無限增加。
4.壟斷者不是唯一的生產者,但有特殊設備或自然要素。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