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校 - 萬題庫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導航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考試吧 > 自學考試 > 復習指導 > 經濟類 > 正文

2012年自考“經濟思想史”筆記串講第七章

  第七章 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斯密(1723—1790)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許多優(yōu)秀經濟思想家的研究成果,第一個創(chuàng)立了比較完備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與框架。他的出版于1776年的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歷來被視為人類歷史進程的劃時代著作之一。

  一、斯密經濟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斯密經濟思想產生于18世紀中期。18世紀中期,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得到較大發(fā)展的時期。

  1.18世紀中期英國的社會經濟狀況:

  18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已有較大的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高。行會手工業(yè)逐步分化瓦解,資本主義手工業(yè)成為生產的主要形式。工業(yè)人口增加,農業(yè)人口減少。國家已經基本上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橐怨S手工業(yè)為主的工業(yè)國了。

  在農業(yè)上,議會通過了圈地法案,使圈地運動因合法化而達到高潮,小農基本上被消失了。資本主義的大農場普遍建立;土地歸地主階級所有,農奴和農民分化為雇傭勞動者和資本家。圈地運動不僅促進了農牧業(yè)的資本主義經營,而且推動了英國毛紡織業(yè)的迅速發(fā)展。

  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及掠奪式對外貿易也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利潤,推動了資本積累,成為世界上頭號外貿和殖民強國;技術發(fā)明增多,機器大量使用,為產業(yè)革命準備了條件;英國產業(yè)革命逐漸醞釀和發(fā)展起來。

  2.社會階級結構變化及階級斗爭:

  此時,英國存在三大階級,亞當斯密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斗爭占主導地位,資產階級未完全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剛剛有了發(fā)展,主要是自發(fā)的經濟斗爭,在社會生活中還未占主導地位。

  二、斯密經濟思想產生的理論條件

  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亞當(中間有個點)·斯密的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自由放任,貫穿于經濟理論的本身。

  三、斯密經濟思想的主要來源

  1.斯密思想來源有三個部分:唯物主義哲學思潮、英國經濟理論的發(fā)展和重農主義。

  2.從配第到斯密經歷了大約100年的時間,斯密綜合了先驅者的理論,建立了全新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

  四、斯密的著作

  他的代表作《國富論》即《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國富論》內容浩瀚,集經濟理論、經濟史和經濟學說史之大成。這本巨著匯集了從配第以后100多年間經濟思想的優(yōu)秀成果,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使政治經濟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一)基本思想及結構

  1.基本思想:

  該書著重論述的是影響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1)國民財富即一國生產的人均國民收入量,是由生產性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產部門的勞動量是財富的源泉。工農等各行業(yè)和生產部門都創(chuàng)造財富。

  (2)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是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

  2.結構:

  全書分為五篇。

  第一篇研究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和勞動生產物在社會各階級之間進行分配的自然秩序。這一篇從分工開始,進而研究貨幣,交換價值和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

  第二篇著重分析資本的構成、資本積累的條件和資本的用途。以上兩篇基本包括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全部內容。

  第三篇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fā)展,這一篇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考察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發(fā)展的因素。

  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一篇是研究經濟思想史,對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作了分析批判。

  第五篇“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論述國家的財政支出對國民財富增長的影響。

  總之,斯密力圖從各方面分析影響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二)根本的經濟政策原則

  自由放任思想

  (三)社會歷史觀與方法論

  1.形而上學的資產階級世界觀。是一種明顯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人性論”和“自然秩序”的立場和世界觀。

  斯密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永恒的、自然的、永不改變的。

  他認為,人的活動是人的本性(利己心)決定的。道德上,既有同情心,利他心,又有利己心。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主觀上要利己,客觀上則實現(xiàn)了利他。利己必須以利他為手段才能利己。經濟活動中主要是利己心起作用。追求個人利益和有代價地幫助他人產生了交換,這使雙方都能達到各自利益的滿足,這樣就開展了社會經濟活動。社會就是基于人性的交換的聯(lián)合。

  他認為,這種人性也是永久和永恒的。

  2.方法論的二重性方法上的二重性決定了經濟理論上的二重性。一方面在其“經濟人”的假定下,贊美“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進行經濟現(xiàn)象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力圖從事物內在邏輯上進行本質的探討。

  既有歸納又有演繹;既有歷史又有邏輯的方法。

  五、斯密的分工學說

  (一)分工的優(yōu)越性: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yè)專而日進;

  第二,由一種工種轉到另一種工種,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免除這種損失;

  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fā)明,使一個人能作許多人的工作。

  (二)分工的缺點:分工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

  分工使工人常年累月從事單調死板的活動,損壞了工人全面的活動能力和智力的發(fā)展。這既造成不平等,也對人的健康不利。

  (三)分工產生的原因:分工是人的交換本性產生的。他認為,人類的利己心產生交換傾向,而交換傾向導致分工。斯密否認分工是由人們頭腦中發(fā)明出來的。這具有一定的客觀意義。但他把分工歸因于人類本性的交換傾向,這是錯誤的,也是顛倒因果的。歷史上,分工先于交換;理論上,分工導致占有制的變化,然后才可能談到交換。

  (四)分工發(fā)展的條件:分工產生后,其發(fā)展會受到交換范圍的限制。分工與市場范圍的大小,以及自由貿易的程度聯(lián)系在一起。

  六、斯密的貨幣學說

  斯密的貨幣理論卻代表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關于貨幣理論的最高成就。

  (一)貨幣的性質和起源他認為,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為了克服困難而產生的,是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fā)展逐漸從“許多種類貨物”中分離出來作為“共同衡量標準”或“共同價值標準”的一種貨物。

  他認為,貨幣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克服商品物物交換的困難,以及克服物物交換中作為臨時貨幣的商品太多不易記憶和衡量的困難。隨著分工和交換的發(fā)展,物物交換越來越不便,于是有人就逐漸先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換成大家都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

  (二)貨幣的職能貨幣的首要職能是流通手段。當物物交換發(fā)展到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后,商品的價值就用貨幣來衡量,這時便產生了貨幣另一職能——價值尺度。在談到價值尺度時,斯密已觸及到貨幣的本質,看到貨幣具有價值,是充當商品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此外,斯密還談到貨幣的儲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

  (三)流通中的貨幣量鑄幣量取決于一國靠鑄幣流通的商品價值。他有時甚至看出了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所需的貨幣量取決于流通中的商品價值和貨幣流通速度。

  (四)關于紙幣的看法紙幣是流通界的新輪子。一是肯定了紙幣代替鑄幣更為方便,同時認識到紙幣的危險性;二是考察了紙幣流通量規(guī)律。

  (五)斯密貨幣理論的積極意義和不足之處。

  積極意義是:體現(xiàn)貨幣的性質、貨幣對職能的分析、流通中的貨幣量和決定因素和關于紙幣的看法。

  局限性是:其論述的矛盾和不科學之處是可意識到的。

  七、斯密的價值學說

  (一)財富觀

  他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從勞動一般的抽象意義上說,這是很大的進步,為他關于生產勞動部門與非生產勞動部門的劃分,勞動價值論的創(chuàng)立,都提供了條件。

  但他在考察物質財富的源泉時,卻忽視了自然因素的作用。

  (二)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劃分斯密在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區(qū)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提出了二者的不一致性。

  1.使用價值是指特定物品的效用,而交換價值是指由于占有某物而具有的對其他物品的購買力。

  2.交換價值的大小與使用價值的大小無關。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較小的交換價值,或者沒有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使用價值。

  例如:鉆石和水。

  (三)交換價值斯密給自己的價值學說提出了三個任務:一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是什么?二是構成真實價格的各部分是什么?三是在什么情況下,市場價格會高于、低于或等于自然價格?

  1.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

  (1)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是勞動。是該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活勞動量。

  (2)商品的真實價格:是指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必要勞動量決定的。

  (3)這兩種尺度的關系:斯密分析了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實際是在“原始未開化狀態(tài)下”交換價值的決定因素,他認為“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fā)生以前的初期野蠻社會,獲取各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量之間的比例,似乎是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唯一標準”。這是斯密的第一種價值論,即勞動價值論。

  關于商品的真實價格即不同條件下的價值決定,斯密說:“工資、利潤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就是所謂三種收入價值論。它認為,一旦有了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勞動生產物就不能完全歸勞動者所有,而必須從中分出一部分給資本作為利潤,還要分出一部分給土地作為地租,于是商品價格就有了工資、利潤和地租三個部分,這三者也就成為新條件下商品價值的三個源泉。斯密價值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如下:

  經濟類型 斯密的價值論原始未開化社會 耗費必要勞動或支配的勞動 兩者決定的相對價格是相同的現(xiàn)代社會 工資+利潤+地租 耗費勞動大于支配勞動2.斯密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敏感性及對價值論的影響:

  斯密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敏感性,使他感到了價值表現(xiàn)在形式上,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和資本主義時期的不同。他的三種收入決定論雖然是錯誤的,但為“生產費用論”開辟了道路。斯密稱,一切收入包括資本的利潤在內都是生產費用,和生產費用相應的價格,斯密稱之為自然價格,高于自然價格的價格,他稱之為市場價格或實際價格。

  3.造成斯密二重價值觀點的原因:主要混淆了價值和交換價值。具體見P125.

  4.市場價格和自然價格的關系:

  斯密對商品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關系的分析,實際上是對市場機制的分析。他認為,商品的自然價格是依照自然報酬率所出賣的價格,也就是恰好可以依照自然報酬率支付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價格,這個價格即價值;所謂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出賣的實際價格,市場價格會偏離自然價格,偏離的原因在于供給和需求的對比關系。

  (四)斯密價值論的優(yōu)點和缺點1.優(yōu)點:斯密是經濟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勞動價值論,并以之為基礎展開其經濟理論的古典經濟學家。他首次宣稱任何生產部門的生產勞動都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因此他克服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偏見,真正從生產關系上來認識和研究價值理論,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缺點: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永久化和絕對化了,忽略了研究商品和價值的社會實質,沒有真正抽象出價值概念,由此造成了價值論中的兩重性和矛盾以及錯誤。

  八、斯密的階級和分配學說

  (一)三個階級的劃分在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正確劃分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

  (二)三種收入的劃分根據(jù)三種階級劃分的思想,斯密把社會總產品相應劃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部分。

  (三)工資學說

  1.工資的性質

  (1)斯密認為:“勞動生產物構成勞動的自然報酬或自然工資”。這是在土地私有和資本積累之前的情況;

  (2)在私有制產生以后,工資只是勞動產品中的一部分了。

1 2 3 下一頁

  編輯推薦:

  各地2012年10月自考報名時間匯總熱

  考場上得高分的四種答卷策略

  自學考試沖刺背書四步戰(zhàn)略技巧

  自考生臨考需準備6個應試小技巧

文章搜索
萬題庫小程序
萬題庫小程序
·章節(jié)視頻 ·章節(jié)練習
·免費真題 ·模考試題
微信掃碼,立即獲。
掃碼免費使用
大學語文
共計461課時
講義已上傳
18020人在學
管理系統(tǒng)中計算機應用
共計21課時
講義已上傳
7218人在學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共計738課時
講義已上傳
87485人在學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共計21課時
講義已上傳
989人在學
毛概
共計269課時
講義已上傳
16493人在學
推薦使用萬題庫APP學習
掃一掃,下載萬題庫
手機學習,復習效率提升50%!
版權聲明:如果自學考試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自學考試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官方
微信
掃描關注自考微信
領《大數(shù)據(jù)寶典》
報名
查分
掃描二維碼
關注自考報名查分
看直播 下載
APP
下載萬題庫
領精選6套卷
萬題庫
微信小程序
幫助
中心
文章責編:zhongze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