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一、核心題型:名詞解釋是試題的核心題型
介紹具體方法之前,我們有必要加深對名詞解釋這一題型的認識。統(tǒng)考試題中,名詞解釋共八題,題十分,共八十分,占到總分的四分之一強,低于簡答題的五分之二。從分值上看,似乎名詞解釋沒有簡答題重要。然而,仔細研究,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名詞解釋是貫穿于整個試題之中的。其一,二十個單選題,大部分可以看做是名詞解釋的變形,如07年1題,考的就是“稷下學宮”。其二,在史料題中,一種考察的方式是對材料中出現(xiàn)的名詞進行解釋,如07年29(1)要求解釋材料中出現(xiàn)的“四子書”“大比”“進士出身”“傳臚”。其三,簡答題(包括史料分析題中的簡答題),有些是可以看成是名詞解釋的重新整合或?qū)δ骋恢卮髿v史事件影響的概述。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名詞解釋是核心題型這一論斷了,但是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其實,答案,我已在新手入門貼中指出:考研歷史考的是史實!而考史實的最好題型就是以記憶為基礎(chǔ)的名詞解釋,而不是論述題。名詞解釋成為核心題型的另一個因素在于它可難可易。一般而言,名詞解釋的題干只有二至六字,如果試題中出現(xiàn)較為偏的名詞解釋,則考場上會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空寫或?qū)懙牟恢呺H,其結(jié)果是白白失去了十分。因此,名詞解釋也是最有區(qū)分度的題型。
二、次重點:考研歷史名詞解釋的范圍
前文已經(jīng)指出,雖然簡答題所占分值高于名詞解釋,但試題的核心題型是名詞解釋,而不是簡答題。那么,在引入“次重點”一詞之前,我們先明確簡答題的考試范圍。對比歷年的簡答題于考試大綱,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大部分簡答題是考綱上的三級標題。因此,可以把簡答題的考試范圍稱之為“重點”。
與簡答題不同的是,名詞解釋的范圍是“次重點”。那么,何謂“次重點”?
1、歷史上較為重要的史實;
2、重大歷史事件的一部分或?qū)χ卮笫穼嵁a(chǎn)生過一定影響;
3、具有相對性,即“次重點”是相對重點而言。如07年27題《九十五條論綱》,相對于宗教改革就是次重點;08年26題圣德太子改革,相對于大化改新也是次重點。
盡管如此,次重點的依然是較為重要的史實,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相當?shù)挠绊。如普遍認為較偏的08年28題德福雷斯事件,事實上,次事件是19世紀未法國歷史上重要的排猶事件,對法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
正是由于名詞解釋的次重點特性,才使得我們明確了名詞解釋的范圍:重大的歷史事件不是名詞解釋的范圍,像前文所舉的大化改新,宗教改革不可能直接作為名詞解釋;同樣,過細的知識點也不在次范圍之內(nèi)。
三、真題分析:最易忽視的工作
名詞解釋真題包括題干和參考答案兩部分。分析真題中的名詞解釋是考生最易忽視的工作,而對參考答案的忽視程度遠甚于題干。長孫以為兩者同樣重要。
題干。通過對題干的分析發(fā)現(xiàn),題干之間是有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的。最直接的就是題干在分布上,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xiàn)代史各占兩個(07年即例外)。而在世界古代史中,一般是歐洲文明一個,亞非一個。就其內(nèi)容而言,主要集中于改革、戰(zhàn)爭、文教、經(jīng)濟上,而鮮有人名、地名,其原因可能是人名、地名要點過多,判卷時不易把握。但需要指出的是考試大綱并未明確說明此類名詞不考,因此,在復習中,對于較為重要的人名、地名,還是要予以重視,畢竟此類名詞可以以單選、史料分析的形式出現(xiàn)在試題中。
參考答案。對于名詞解釋的分析是被普遍忽視的。究其原因,一是考生認為考過的不會再考;二是認為參考答案的字數(shù)太少,過于簡潔。其實,這兩種觀念都存在誤區(qū),可以說,正是對參考答案的重視,才有本文的的核心部分第四章。本文所講之方法,最早的靈感就來源于此。對于名詞解釋的參考答案的字數(shù)分析,我將在第五章專門論述。
四、三段論:可行的高分模式
在介紹了名詞解釋的范圍之后,進入本文的最重要部分:如何解答名詞解釋。
長孫總結(jié)的三段論認為名詞解釋的答案應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響與作用句(結(jié)尾句)?梢钥闯,三段論不是三個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構(gòu)成的完整的答案。如09年23題官督商辦:“①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創(chuàng)辦民用企業(yè)的主要方式。②一般由商人出資認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員督辦。③官督商辦方式對民用企業(yè)早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逼渲孝贋楦爬ň,②為分述部分,③為影響與作用句。
整體上看,三段論的答案呈現(xiàn)“總-分-總”的形式,這種形式與考研英語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應當給與重點關(guān)注的三段論的概括句。在答題時,考生最易忽視此句,而直接進入展開敘述,這是考生不能獲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為什么必須要概括句呢?其原因在于概括句能直接而準確地告訴閱卷者,這個名詞解釋是什么!假如有一本專門論述少年中國學會的著作,而此前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少年中國學會,當你深入此書后,慢慢地你會知道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著名的社團。若干時間后,你可能忘記了書中關(guān)于該社團成立時間、主張、活動的具體敘述,但你依然記得: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的社團。是的,這句活就是該名詞的概括句。更通俗的例子是,當別人問你什么是火龍果時,你會告訴他火龍果是熱帶的一種水果,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訴他火龍果的成分構(gòu)成和生長環(huán)境。
至此,我想大家已經(jīng)清楚地知道了,概括句就是用準確而簡潔的語言概括某個名詞的主要特性的句子。
概括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地知道考生對該名詞的掌握程度,是最能體現(xiàn)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獲得高分的關(guān)鍵。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撰寫概括句?長孫以為,一個完整的概括句應包括以下幾個內(nèi)容:時間、地點、施動者、行為、原因、目的、性質(zhì)。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個名詞都要寫出以上七項,二是根據(jù)名詞的具體特點而有選擇的使用。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的名詞要指出朝代,世界史的名詞要指出國別(包括已經(jīng)消亡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名詞則要靈活的多,即可根據(jù)晚清、民國、中共來劃分時間,亦可根據(jù)重大歷史事件如洋務運動、五四運動等來劃分所屬時間。
三段論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詳細解釋名詞的具體內(nèi)容。一般而言戰(zhàn)爭類應寫明交戰(zhàn)雙方、原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改革應主要寫明改革內(nèi)容。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該部分是對每個點深入的寫還是盡量簡潔地多些要點?我傾向于后者。這是主要是按點給分的緣故。
就第一段與第二段關(guān)系而言,盡管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兩者還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即有些內(nèi)容可放在第一段亦可放到第二段,如戰(zhàn)爭的原因。
第三段是影響與作用,這部分較為簡單。應予注意的是與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應指出名詞對歷史的最主要的影響與作用上。
五、字數(shù):六分鐘的限制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明確,在考場上我們有多長時間來完成一個名詞解釋。根據(jù)分值時間比,我們每個名詞的答題時間為6分鐘(180*10/300)。
但若按此計算,每個史料分析題和簡答題的只有18分鐘的時間。而18分鐘來完成信息較大的史料分析題顯然是非常緊張的。因此,我們需把時間縮短至5分鐘/個。
真題名詞解釋的參考答案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fā)。據(jù)統(tǒng)計,歷年統(tǒng)考名詞解釋的參考答案平均字數(shù)(包括標點)分別為:07年76.6字,08年85字,09年85.6字,三年平均為82.4字。
由于閱卷時,是按點給分的,如果考生能答出參考答案上的所有要點,即使字數(shù)不足百字,考生依然能獲得高分(8分以上)。但是以不足百字答全參考答案上的所有要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從三段論來看,最難答全要點的是第二段。由于名詞的要點很多,而參考答案只給出部分重點,而考生在考場上則是盡量求全,這就使得考生的答案字數(shù)比參考答案字數(shù)要出很多。為了詳細說明這個問題,,僅以09年24題官督商辦為例:分述句為“①一般由商人出資認股,②由清政府委任官員督辦”,除此兩個要點之外,其它要點如官督商辦出現(xiàn)時間、何時消亡、采取此形式的著名企業(yè)等要點也是我們易于想到的。而三段論中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在字數(shù)上一般差別不大。
盡管我們在字數(shù)上要多于參考答案,但并不意味多多益善,因為我們有最多6分鐘的時間來完成一個名詞解釋。具體字數(shù),建議以150字為宜,范圍在100—200之間。
相關(guān)推薦:訪談:考研名師做客考試吧解析2010考研大綱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