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RAM的結構、組織及其應用
半導體存儲器有體積小、存取速度快、生產制造易于自動化等特點,其性能價格比遠遠高于磁芯存儲器,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半導體存儲器的種類很多,就其制造工藝可以分成雙極型半導體存儲器和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存儲器(簡稱MOS型存儲器)。MOS型存儲器按其工作狀態(tài)又可以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種。動態(tài)存儲器必須增設恢復信息的電路,外部線路復雜。但其內部線路簡單,集成度高,價格較靜態(tài)存儲器便宜。因此經常用做大容量的RAM。
靜態(tài)存儲器和動態(tài)存儲器的主要差別在于:靜態(tài)存儲器存儲的信息不會自動消失,而動態(tài)存儲器存儲的信息需要在再生電路的幫助下才能保持。但無論雙極型或MOS型存儲器,其保持的信息將隨電源的撤消而消失。
(1)RAM的組織
半導體RAM芯片是在半導體技術和集成電路工藝支持下的產物。一般計算機中使用的RAM芯片均有自己的存儲體陣列、譯碼電路、讀寫控制電路和I/O電路。①RAM的并聯(lián)
為擴展存儲器的字長,可以采用并聯(lián)存儲器芯片的方式實現(xiàn)。②RAM的串聯(lián)
為擴展存儲器的存儲單元數(shù)量,可以采用多個芯片地址串聯(lián)的方式解決。③地址復用的RAM組織
隨著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一塊存儲器芯片能夠容納更多的內容。其所需地址線隨之增加,為了保持芯片的外部封裝不變,一般采用地址復用的技術,即采用地址分批送入的結構保證不增加芯片的地址引腳。
(2)RAM的實際應用
由于一個存儲器的芯片一般不能滿足使用的要求,所以通常將若干個存儲器芯片按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兩種方式相結合連接,組成一定容量和字長的存儲器。
如果設計的存儲器容量有x字,字長為y,而采用的芯片為N×M位。要組成滿足字長要求的存儲器所需芯片數(shù)為:y/M。根據(jù)容量要求,組成要求容量的RAM所需芯片數(shù)為:(x/N)×(y/M)。
3.ROM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
使用時只讀出不寫入的存儲器稱為只讀存儲器(ROM)。ROM中的信息一旦寫入就不能進行修改,其信息斷電之后也仍然保留。一般用于存放微程序、固定子程序、字母符號陣列等信息。
ROM和RAM相比,使用時不需寫入、再生和刷新等操作,所以其電路比較簡單,但同樣有地址譯碼器、數(shù)據(jù)讀出電路等。制作ROM的半導體材料有二極管、MOS電路和雙極型晶體管等。因制造工藝和功能不同,一般分為普通ROM、可編程ROM(PROM)、可擦寫可編程ROM(EPROM)和電可擦寫可編程ROM(EEPROM)等。
(1)ROM的工作原理
一般的ROM使用掩模式ROM。這類ROM由生產廠家做成,用戶不能加以修改。
掩模ROM的特點是其存儲內容出廠時由生產廠家一次制成,用戶不能對其內容進行修改,而依賴于生產廠家,這種ROM適用于定型批量制作。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部分用戶希望自己根據(jù)需要填寫ROM的內容,因此產生可編程ROM(PROM)。PROM與掩模ROM的主要區(qū)別是PROM在出廠時其內容均為“0”或“1”,用戶在使用前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工具將編碼寫入PROM中,一次寫入不可修改。PROM的使用相當于由用戶ROM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中———向ROM中寫入編碼,其余同掩模ROM的使用完全相同。
(2)EPROM和EEPROM的工作原理
為了適應程序調試的要求,針對一般PROM的不可修改特性,設計出可以多次擦寫的可編程ROM(EPROM)。其特點是可以根據(jù)用戶的要求用工具擦去ROM中原有的存儲內容,重新寫入新的編碼。擦除和寫入可以根據(jù)用戶的要求用工具擦去R0M中原有的存儲內容,重新寫入新的編碼。擦除和寫入可以多次進行,其內容同樣不會因斷電而丟失。最常見的EPROM是UVEPROM,其存儲元件常用浮置柵型MOS管組成。出廠時全部置“0”或“1”,由用戶通過高壓脈沖寫入信息。擦寫時通過其外部的一個石英玻璃窗,利用紫外線的照射,使浮柵上的電荷獲得高能而泄漏,恢復原有的全“0”或全“1”狀態(tài),允許用戶重新寫入信息。平時窗口上必須貼有不透明膠紙,以防光線進入而造成信息流失。
另有一種EPROM是通過電氣方法擦除其中的已有內容,也稱為電可擦寫編程ROM(EEPROM)。
4.外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外存儲器是指那些不能被CPU直接訪問的,讀取速度較內存慢,容量比內存大,通常用來存放不常用的程序和數(shù)據(jù)的存儲器。磁帶、磁盤存儲器是現(xiàn)今最常用的外存,因其利用磁表面介質存儲數(shù)據(jù),通常也稱為磁表面存儲器。而光盤是外存發(fā)展的方向,有必要了解它們的原理和應用。
(1)磁盤存儲器
磁盤存儲器具有容量大,存取速度高(相對其他種類外存儲器)的特點,因而在各種類型的計算機中普遍被用做主要的外存儲器。磁盤存儲器避免了磁帶存儲的缺點。磁盤存儲器將磁性材料涂粘在以某種材料為主的圓片上,用若干封閉的圓形磁道代替了磁帶的長形磁道。使用時,通過磁盤面的高速旋轉代替磁帶的直線運動,減少尋找特定位置的時間。
磁盤存儲器由磁盤、磁頭、定位系統(tǒng)和傳動系統(tǒng)等部分組成,一般也將這些部件統(tǒng)稱為磁盤驅動器。根據(jù)盤片的基本組成材料將磁盤分為硬盤和軟盤兩種。所謂硬盤是指由金屬材料制成一定厚度的盤片基體,這些盤片一般組合成盤片組構成硬盤驅動器的存儲主體。
軟盤和硬盤盤片記錄信息的方式相同,都是將每個盤面由外向內分成若干個磁道,每個磁道也劃分為多個扇區(qū),信息以扇區(qū)為單位存儲。
扇區(qū)是磁盤存放信息的最小物理單位。扇區(qū)包括頭空、序標、數(shù)據(jù)區(qū)、檢驗字段和尾空等幾個部分。通常對磁盤進行的所謂格式化操作就是在磁盤上劃分磁道、扇區(qū)及扇區(qū)內各特定區(qū)域,剛出廠的磁盤上沒有這些劃分,所以必須在格式化后才能使用。
磁盤區(qū)域的劃分隨計算機系統(tǒng)的不同而不同,其存儲容量也有較大的差別。但可以通過查閱計算機系統(tǒng)相應的說明掌握磁盤容量的數(shù)據(jù)。計算一個磁盤容量的公式是:磁盤存儲容量=盤面數(shù)×每盤面磁道數(shù)×每磁道扇區(qū)數(shù)×每扇區(qū)存儲容量
(2)光盤存儲器
所謂光盤(CD)是利用光學原理讀寫信息的存儲器。由于光盤的容量大、速度較快、不易受干擾等特點,光盤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光盤系統(tǒng)一般是由光學、電氣和機械部件組成。
從結構上看光盤存儲器同磁盤存儲器基本相同,兩者均有存儲信息的盤片、機械驅動部件、定位部件和讀寫機構。不同的是后者利用磁性原理存儲信息,利用磁頭存取信息;而前者是利用光學原理存儲信息并用光學讀寫頭來存取這些信息。
光盤本身是靠盤面上一些能夠影響光線反射的表面特征存儲信息,例如現(xiàn)在常用的只讀光盤(CD-ROM)上利用光盤表面的凹凸不平表示“0”和“1”。以CD-ROM為例,讀取數(shù)據(jù)時,由機械驅動部件和定位部件負責確定讀取的位置。激光器發(fā)出激光經光學線路至聚焦透鏡射向光盤表面,表面的凹凸不平造成反射光的變化,利用數(shù)據(jù)光檢測器將這些變化轉換為數(shù)據(jù)“0”和“1”的電信號傳輸?shù)綌?shù)據(jù)輸出端,整個讀取工作完成。其他類型光盤的寫入過程大體與此相同,唯一的差別是數(shù)據(jù)自數(shù)據(jù)輸入端傳來。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