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會計職稱《初級會計實務》計算公式巧記法:
我們教材當中涉及的公式內容很多,如果只是死背公式或是死記公式,那么記一記就混淆了,對于這些公式應該怎么辦呢?如果是真正理解了公式的含義,你再看見公式你會覺得公式很容易,如果不理解公式的含義,就去看公式會覺得很難。對于凡是有公式,下面又有例題的內容,建議大家不要先看公式,一定要先看下面的例題。因為例題中有具體的數字,很容易就能明白,這樣看完例題以后再來看這種定性的結論你會很容易理解,所以看這些內容有先后順序問題。盡管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把定性的內容先列出來,后列示例題,但是學習中一定要先看例題再來看這種定性的內容。
發(fā)出商品有多種計價方法,包括先進先出、個別計價、加權平均、移動加權平均這四種方法,如果都記公式確實不好理解和掌握,建議從理解的角度來記公式,等你真正理解以后公式都不用記了,做題會覺得很容易。
在發(fā)出商品的計價方法中一共有四種方法,最愛考的就第一種先進先出法和第三種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不存在公式問題,有公式的就是第三個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實際上它所計算的一個結果就是算一個平均單價,這個平均單價不能用三次貨物的單價相加除以三,我們所說的加權平均就要考慮每個單價中這個數量是作為權重的,在做加權平均的時候可以這樣來掌握,分子是總成本(期初的庫存成本加上本期購入存貨的成本),分母是總數量(期初的庫存數量加上本期購貨的數量),總成本除以總數量就能得到平均單價。
材料成本差異率,實際上也是一個總除總的問題,分子是差異額的總差異,分母是總的計劃成本。在材料差異核算這一部分對于差異率的計算,包括原材料按照計劃的核算,很多學員學著學著就繞進去了,因為學員沒有明白這個計劃成本的根本所在。計劃成本法下在材料管理過程中不管是多少錢購進的,賬上都以計劃成本來核算,原材料賬戶記載的是計劃成本,另一個賬戶叫材料差異賬戶來記載這筆材料相應的差異,這兩個幾戶相加或相減得到實際成本。如果材料成本差異記載的是超支差異就相加,記載的是節(jié)約差異就相減。在計劃成本基礎上加上超支差異,就得到實際成本,或者是在計劃成本基礎之上減去節(jié)約差異也得到實際成本。材料的實際成本在計劃成本法下是通過兩個賬戶反映出來的,因此就涉及到一個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問題。如果期初有計劃成本有差異額,本期購入有計劃成本有差異額這就好算了,用期初的差異額加上本期購入的差異額得到總的差異額,期初的計劃成本加上本期購入的計劃成本就得到總的計劃成本,總的差異額有了總的計劃成本也有了,用總的差異額除以總的計劃成本再乘以100%就能算出差異率。
關于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并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都很容易,稍難一點的是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如果把教材中的相關例題反復做兩遍這兩種方法也都很容易掌握。
雙倍余額遞減,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概念來掌握折舊的計算公式,雙倍指的是折舊率,例如:一項資產能使用5年,那平均每年就攤1/5,那折舊率就是1/5,雙倍折舊率每年負擔就是2/5,余額遞減是指在計算固定資產折舊額時我們總是用一個基數乘一個折舊率,這個基數是遞減的。在最后兩年的時候把沒有攤的折舊額扣除凈殘值以后除以2就可以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