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涵義
課程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有關信息,采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并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
(二)課程評價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泰勒提出。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該評價模式是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而提出來的。該模式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3.CIPP評價模式
CIPP是指背景評價(Content evai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i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i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 evaiuation)這幾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的縮略語。
4.CSE評價模式
CSE即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價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iuation)的簡稱。該模式包括下面四個步驟:
第一,需要評定。
第二,方案計劃。
第三,形成性評價。
第四,總結性評價。
四、課程開發(fā)
(一)課程開發(fā)的概念
課程開發(fā)是指通過社會和學習者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二)課程開發(fā)的模式
1.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fā)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模式。課程開發(fā)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
2.過程模式
斯騰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課程研究與開發(fā)導論》中,對目標模式的課程理論進行了分析批判,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過程模式的課程理論。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視為既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fā)模式,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較強的課程開發(fā)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