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9 頁:數(shù)量關系 |
第 11 頁:判斷推理 |
第 18 頁:資料分析 |
第 23 頁:常識判斷 |
第 26 頁:參考答案 |
21.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xiàn)神跡,可以醫(y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地走過鎮(zhèn)上的馬路,旁邊的鎮(zhèn)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上帝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是:
A.要學會接納失去的事實 B.樂觀對待未知的生活
C.人應該有自己的信仰 D.殘缺也是一種美
22.作為一種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種直接作用的力,其顯現(xiàn)及發(fā)揮必然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或媒介。要么是附著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上。只有通過精神的或者物質的載體,文化力才有了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文化力并不是那種立竿見影式的顯在力量,不可能由人們隨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這也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文化力認識一直較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意在:
A.說明文化力是一種軟實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樣的
C.闡述文化力本質上具有依附性質 D.解釋人們對文化力認識不清的原因
23.初民生活中靈對肉,精神對物質的壓抑主要表現(xiàn)在巫術的運用及神話的造作上,通過巫術與神話,他們使周圍的世界秩序化,從而變得可以理解,不再那么猙獰可怖,為自己建構了一個相對安寧的避護所。在此過程中,他們所使用的工具便是語言,語言是一種暴力,強制性地加在與它沒有任何必然聯(lián)系的一切事物上,我們現(xiàn)在站在自然的對立面,給自然的一切包括曾屬于自然本身的自我都貼上一個標簽——也就是命名。
對“語言是一種暴力”理解正確的是:
A.語言使得靈對肉,精神對物質產生壓抑
B.語言是世界秩序化的工具
C.語言強制性地加在與它沒有任何必然聯(lián)系的一切事物上
D.語言使得我們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
24.公共領域的問題從來都不是科學的問題、統(tǒng)計數(shù)字的問題,而是主觀認知的問題、意見的問題、想象的問題。在社會領域,民眾的主觀感覺才是最主要的客觀事實。因此,在討論公共政策問題的時候,看似準確的數(shù)字,其實并不像官員、專家們想象的那樣重要。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感覺自己的稅負沉重,那么,該國的稅負就是沉重的,不論專家們計算出來的宏觀稅負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有多低。
這段文字意在告訴我們:
A.有時公共政策的科學制定需要我們遠離數(shù)據分析
B.一國稅負的沉重與否取決于該國公民對稅負的主觀感受
C.我們對一些公共領域問題的認識有失偏頗
D.解決公共領域問題時參考民眾的感覺比數(shù)據更加重要
25.如果說“家電下鄉(xiāng)”給了家電企業(yè)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機遇,那么,“進城”則更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好的銷售業(yè)績。因為在城市里,居民更容易接受新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假如“家電進城”也得到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和補貼的話,企業(yè)應當有理由在城鎮(zhèn)市場上發(fā)掘出新的消費潛力,客觀上讓城市低收入和失業(yè)居民也得到家電產品消費的實惠。
下列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家電下鄉(xiāng)”有可能給企業(yè)帶來良好的銷售業(yè)績
B.城市低收入和失業(yè)居民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補貼
C.政府應該支持企業(yè)的“家電進城”,大力推廣新產品
D.和農村市場比較,城鎮(zhèn)消費市場同樣具有挖掘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