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網校 - 萬題庫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導航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考試吧 > 公務員考試 > 行政能力 > 常識判斷 > 國家 > 正文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難度分析及考點歸納

來源:考試吧 2017-12-10 13:46:56 要考試,上考試吧! 公務員萬題庫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難度分析及考點歸納”由考試吧發(fā)布,更多關于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及答案,請關注官方微信“萬題庫公務員考試”。

2018國考真題及答案熱點文章答案解析微信對答案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獲取國考真題答案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下載公務員萬題庫估分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難度分析及考點歸納

  2018年的國考筆試已經落下帷幕,相信很多考生都想知道今年考了什么?難不難?下面我們就從整體上給大家分析一下今年國考常識判斷的考點以及難度。

  總體來說,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判斷難度適中,比去年難度有所加大。較難的題目一共有六道,科技常識2道,地理1道,哲學1道,時政1道,法律1道,不僅考查考生的知識積累,還需要考生運用分析、判斷、推理來得出最終的答案。今年的時政考到了2015年,法律考到了國際法,這都是考生復習備考的盲區(qū),基礎不扎實的考生只能通過蒙來解決,這就加大了題目的難度。其他的絕大部分題目都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常識的積累和適當?shù)募记赡孟隆?/P>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的題目從命題方式來講更加靈活。沒有考察最熱的十九大、《民法總則》等內容,從民眾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地理和科技部分加大了考察力度。知識點的混合考察和知識點的對應兩種命題方式成為出題新寵。不過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只要考生在做題時能夠沉下心來,學會抓住關鍵點,總體來講常識的得分率應該是比較理想的。

  我們先來通過兩張圖表感受一下今年的常識考點分布。

  一張表看懂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考點的難度系數(shù)(以省部級為例)

  涉及考點整體難度

  法律—憲法簡單

  法律—國際法難

  法律—著作權法中等

  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等

  科技——生物(果樹知識)較難、較易兩極化明顯

  科技—物理(重力加速度)難

  科技—生物(蛋白質)中等

  地理—中國、世界、天文中等偏難

  人文—近代史中等

  人文—文獻與表述對應較難

  經濟—經濟機構對應業(yè)務較易

  由此可見,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也延續(xù)了以往的命題規(guī)律,地理科技和人文歷史依然是最為重要的兩個部分。借著“一帶一路”的大世界觀,今年國考的考題涉及了海洋休漁制度、世界地理、出國旅游等考點,進一步體現(xiàn)出了群眾路線。作為常規(guī)考點出現(xiàn)的經濟、科技成就、時政都比較簡單,只要考生在備考過程中認真看過講義,關注華圖教育官網的考前30分,都是可以拿下的。

  科技部分由于內容本身復雜多樣,所以整體呈現(xiàn)的難度在幾個模塊中屬于難度較高的一部分。生物、化學、地理等方方面面都有涉獵,需要在以后的復習中予以重視。

  特別需要提一下的是,哲學題的考查角度變化最大,之前更加注重對于哲學理論的考查,今年的哲學考查更加偏重于知識的積累,用“師夷長技,中體西用”“人民為主,工商皆本”“致虛守靜,道法自然”“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分別代表不同的哲學派別,基礎知識薄弱的考生做起來比較難。

  綜上所述,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可以算是“有驚無險”的“意料之中”,絕大多數(shù)的考點都圍繞著近年來的時政熱點展開,比如國防、軍事、海洋、民俗等,相信未來的考試也會按照這個脈絡進行命題。

  

掃描/長按二維碼幫助公務員考試通關
獲取2018公考報名時間
下載2018公務員職位表
獲取2018國考真題答案
獲取歷年公考真題試卷

公務員萬題庫下載微信搜"萬題庫公務員考試"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熱點文章萬題庫估分微信對答案

  2018國家公務員成績查詢時間微信查分提醒國考錄取分數(shù)線

  2018年公務員報名時間公務員考試時間國家公務員面試指導

0
收藏該文章
文章搜索
萬題庫小程序
萬題庫小程序
·章節(jié)視頻 ·章節(jié)練習
·免費真題 ·?荚囶}
微信掃碼,立即獲。
掃碼免費使用
版權聲明:如果公務員考試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公務員考試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在線
咨詢
官方
微信
掃描關注公務員微信
領《大數(shù)據(jù)寶典》
報名
查分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務員報名查分
下載
APP
下載萬題庫
領精選6套卷
萬題庫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