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一)內涵闡釋
社會救助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于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社會救助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生存權的最直接保障,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底線。
社會救助的第一責任主體是政府,主要由民政部牽頭,聯動社保、衛(wèi)生、教育、住建、計生等部門進行救助。
可以參與的社會主體有: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等。
(二)背景
1.國情背景
經濟背景:2014年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tài),經濟增長處于換擋期,由高速擋換成中速擋。同時經濟增長的放緩導致財政收入增速的降低,也導致社會救助資金的增加受到約束。所以這就要求社會救助體系轉型升級。
社會背景: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救助工作的不斷完善,我國絕對貧困人口逐漸減少。但在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出現了支出型貧困群體。如家庭成員出現重大疾病、子女就學、突發(fā)事件等原因,導致家庭財力支出遠遠超出承受能力而造成的絕對生活貧困。另外,在東南沿海地區(qū)經濟轉型和中西部地區(qū)趕超的背景下,使中低收入者失業(yè)和陷入貧困的可能性變大,社會救助的對象范圍正在擴大。
2.現實表現
(1)2014年2月21日國務院頒布了《社會救助暫行條例辦法》。此《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統(tǒng)籌各類社會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規(guī),首次將救急難、疾病應急救助、臨時救助等方針政策納入法制安排,是我國統(tǒng)籌構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的標志。
(2)社會救助制度效能沒能完全體現。社會救助制度在待遇水平的確定、收益對象的遴選機制,激勵導向的發(fā)揮,以及對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促進,政治、社會目標的實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提升。
(3)社會救助的信息化建設存在不足。社會救助制度、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的信息進行共享。比如低保金領取者和低保工資領取者信息無法對接,出現重復領取的情況。
(4)城鄉(xiāng)“二元化”的救助模式需要改進。這不利于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不利于農村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和生存狀況改善;不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因此,必須有步驟地促進城鄉(xiāng)社會救助一體化。
(三)目的意義
社會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貧濟困,保障困難群體的最低生活需求。實際意義在于有利于保護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有效地彌補了社會保險制度還不能惠及農村偏遠地區(qū)的不足。
(四)對策
1.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進一步明確救助對象的范圍和救助標準。
2.統(tǒng)籌城鄉(xiāng)社會救助發(fā)展。努力實現城鄉(xiāng)居民在社會救助方面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規(guī)定相同的制度安排和申請流程。
3.嚴格落實社會救助制度,并根據各省份情況制定相應細則。
4.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拓展社會救助工作方式。鼓勵單位、個人和企業(yè)等社會力量通過捐贈,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yè)服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