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這個時候,一篇題為《杭州圖書館向流浪漢開放 拾荒者借閱前自覺洗手》的新聞引來很多人關注。十多年來,這位拾荒老人韋思浩每周都堅持去圖書館兩三次,盡管渾身污漬,但他每次翻閱書籍前都會自覺洗手,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傳遍全國,無數(shù)人為老人的細小舉動而感動不已。今年11月18日,這位76歲的老人在過馬路時,被一輛出租車撞倒送醫(yī)院搶救。12月13日,老人最終因搶救無效而離世。 (12月19日《都市快報》)
可以說老人用他無聲的行動,給社會上了四堂課。在老人身上,最起碼有三種角色令人尊敬。第一是社會建設者,第二是父親,第三是教師。
作為社會建設者,老人退休拾荒是為了資助貧困孩子。在整理老人遺物時,親人們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張張捐資助學的信件和證明,還有很多受助孩子給老人寄來的信以及成績單,而這些事情家里壓根沒人知道,手捧這些遺物的親屬不禁潸然淚下。老人平時一個月退休工資五千多元,但吃穿都特別節(jié)省,只為把退休工資和撿垃圾賣的錢都給捐給孩子。細細想來,且不說如今有多少退休后的老人忙著做公益,就連部分年輕人都自顧不暇,還哪有可能天天想著資助窮孩子?老人卻能堅守清貧,為社會奉獻。
其次,老人幾乎每周都要去圖書館三四次,每次看書之前一定會把手洗干凈。再看看現(xiàn)在的公共場所,各種不文明的現(xiàn)象都有。比如:在公共圖書館的書上亂寫亂畫;把吃的東西偷偷帶進圖書館,把食物袋方便盒落在桌上;把鞋脫了直接把腳放在圖書館的沙發(fā)上等等。老人作為一個普通的拾荒者,尚且知道對知識的尊敬,對公共資源的重視,但是有些年輕人呢?毫無疑問,這是第一堂課。
老人的第二種角色是父親。老人的女兒在其過世后接受采訪時表示,父親生前總是推辭孩子提供的安逸生活環(huán)境,總想一個人住在80多平米的毛坯房里,哪怕一點也沒裝修,連家用電器也很少。這反映出了他告訴社會,豪車洋房不一定代表成功,心若放下,風輕云淡。再想想很多家庭,娘家婆家的父母都想跟著自己的孩子進城來住,這無形中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一方面年輕人不好決定是讓娘家的人來住還是讓婆家的人來住,另一方面生活成本的加大以及人多了之后兩看兩相厭的狀況經常造成家庭矛盾。所以拾荒老人教育社會,老人也應該要獨立。這是第二堂課。
老人的第三種角色是教師。據(jù)報道,老人上世紀60年代畢業(yè)于老杭大中文系,退休前是杭州朝陽中學(現(xiàn)夏衍中學)老師,為中學一級教師。他的學生回憶:韋老師對班上所有孩子都很好,輔導學生語文、英語、化學,但是對學生很嚴厲,相當負責。再看看老人看書時的樣子,兩眼一眨不眨直勾勾的盯著書本,可謂求知若渴。這是一位普通人活到老、學到老的范本,更顯示出一位人民教師嚴謹、樸素、踏實的行動慣性。再看看現(xiàn)在,有多少家長抱怨老師收“紅包”是家常便飯,有多少學生反映老師在課堂上會經常漏掉重點,為的是在課外補習班上再把這課補上。一對比,無形中就引起深思。這是第三堂課。
老人的行為引發(fā)了社會強烈的關注和討論,無疑說明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的重要性。多么希望媒體能經常報道一些正能量的新聞,普通人不平凡的事,給人正面積極的傳播效應,而不是為了捕捉眼球注意力,用一些作嘔的新聞標題混淆視聽。老人過世的新聞表明哪怕再簡單的標題,只要是正能量的,人性化的,真實的,點擊率都會排山倒海,這或許就是老人給媒體上的第四堂課。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真題及答案、最新資訊等信息!
相關推薦:
2016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專題 ※ 題庫估分 ※ 關注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