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合光學發(fā)展史
例1. 如圖1所示,這是法國菲索設計的,他在世界上第一個測出了地面上光速。光源S發(fā)出的光被毛玻璃片(也能透過光線)反射后,穿過齒輪A的齒隙(如圖中P),然后經過相當長的距離AB,從B處的平面鏡M循原路反射回來,仍然通過齒隙P而被觀察到。若齒輪以某一轉速轉動時,從P穿出的光線恰被齒1擋住,從Q穿過的光線返回時恰被齒2擋住,這時觀察者便看不見光線。如果齒輪的齒數(shù)為Z,每秒鐘轉n轉,AB距離為L,由這個實驗測得光速的表達式是___________。
圖1
析與解 要測出光速,必須測得AB之間的距離和光通過AB距離所用的時間t,由于光速太大,故時間很短,因此必須通過巧妙的方式才能精確測得,本題利用齒輪轉動時,光在AB間來回傳播的時間與齒輪從P的中心轉到1的中心時間相等來精確測定時間,這樣,問題就獲得解決。因此t=1/2nZ光速的表達式為c=2L/(1/2nZ)=4nZL
例2. 古希臘地理學家通過長期觀測,發(fā)現(xiàn)6月21日正午時刻,在北半球B城陽光與豎直方向成7.5度角下射,而B城正南方,與B城距離為L的A城,陽光恰好沿豎直方向下射(如圖2甲所示),射到地球的太陽光可視為平行光。據(jù)此他估算出地球的半徑。試寫出估算地球半徑的表達式R=__________。
甲 乙
圖2
析與解 地球的載面可看作一個圓,如圖2乙所示,則A、B兩地的距離L等于弧AB的長,弧AB所對的圓心角為θ=7.5°=π/24,由弧長公式L=θR得:R=L/θ=24L/π。
二、結合課本內容設計探究性試題
例3.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短文
凹面鏡
反射面是球面一部分的鏡子叫球面鏡,用球面的內表面作反射面的鏡子叫凹面鏡,簡稱凹鏡,那么凹鏡對光有什么作用呢?
小明首先進行了大膽的猜想,先找到所有可能的情況,即會聚、發(fā)散、既不會聚又不發(fā)散,只有這三種情況,但究竟哪一種情況是正確的呢,小明做了以下實驗
他將10只激光手電筒捆在一起,形成一束平行先,然后對著凹鏡照射,發(fā)現(xiàn)了如圖3所示的現(xiàn)象,請同學們根據(jù)上述短文回答以下問題
圖3
(1)通過實驗小明可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__;
(2)你認為凹鏡的應用有___________(試舉一例)。
(3)通過小明和你對凹鏡的學習,想一想這個過程是經過了大致怎樣的程序步驟?
析與解 (1)由圖可知:平行光經凹鏡反射后,反射光線會聚于焦點,因此凹鏡對光有會聚作用;(2)凹鏡的應用有太陽灶、探照燈、手電筒、汽車頭燈等;(3)通過小明和你對凹鏡的學習,這個過程大致經過的程序步驟是: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遷移應用。
三、關注德育滲透
例4. 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注意觀察天象,商朝甲骨文里有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如圖4所示,近年,我國科學家根據(jù)古書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的記載,猜想“天再旦”是天亮的兩次,即發(fā)生在早晨的日全食。恰巧,1997年3月9日,我國境內發(fā)生了20世紀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發(fā)生時,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際。這次日全食的觀測,證實了我國科學家對“天再旦”的猜想,為我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經過推算,我國科學家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陜西省的學者和科技工為此項研究工作作出了杰出貢獻。日全食現(xiàn)象可以用_________來解釋?茖W家們的這次研究中采用了多種科學方法,請你任意寫出兩種________,_________。
圖4
析與解 日全食現(xiàn)象可以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茖W家們在這次研究中采用了猜想、觀測、推算、驗證等多種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