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現在的位置: 考試吧 > 2021中考 > 模擬試題 > 中考語文 > 上海 > 正文
2019年上海中考語文模擬試題,更多關于2019中考成績查詢、中考分數線,請訪問考試吧中考網或微信搜索“zhongkao566”獲取。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寫(15分)

  1. 夜來城外一尺雪, 。 (《賣炭翁》)

  2. ,脈脈不得語。 (《迢迢牽牛星》)

  3. ,芳草萋萋鸚鵡洲。 (《黃鶴樓》)

  4. 衣帶漸寬終不悔, 。 (《蝶戀花》)

  5. 山水之樂, 。 (《醉翁亭記》)

  (二)閱讀下面的詩句,完成第6-7題(4分)

  【甲】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乙】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丙】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

  6. 以上三句詩均為詩詞的末句,都抒寫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請分別寫出渴望的內容。(2分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發(fā)心中的憂愁

  乙句:

  丙句:

  7. 下列對詩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 三句詩都在感情高潮時結束全篇。

  B 三句詩的內容或寫現在,或寫將來。

  C 三句詩傳遞的情感與作者的經歷相關。

  D 三句詩的內容都與題目有直接關聯。

  (三)閱讀下文,完成第8-9題(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8. 請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礎積累表。(6分)

  文學常識詞語解釋句子翻譯

  大蘇泛赤壁

  大蘇指(1)(人名)水波不興

  興:(2)嘗貽余核舟一

  譯句 (3)

  9. 下列不能體現核舟雕刻技藝精巧的一項是( )(6分)

  A 覆蓋在船艙上的箬篷清晰可見。 B 船艙有八扇窗,且都可啟可閉。

  C 能用直徑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 D 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個文字。

  (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0—12題(11分)

  陸象山①少年時,常坐臨安市肆②觀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來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比蘸髤s來,乃買棋局一副,歸而懸之室中。臥而仰視之者兩日,忽悟曰:“此《河圖》③數也。”遂往與棋工對,棋工連負二局。乃起謝曰:“某④是臨安第一手棋,凡來著者,皆饒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饒得某一先,天下無敵手矣。”象山笑而去。

  【注】①陸象山,南宋哲學家。 ②肆:店鋪。 ③河圖:介紹占卜等內容的書。 ④某:我。

  10.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常坐臨安市肆觀棋

  11. 對陸象山棋藝進步的原因,理解錯誤的兩項是:( )( )(4分)

  A 常找高手過招 B 觀摩他人下棋 C 善于知識遷移 D 善于思考領悟

  E 堅信天下無敵

  12. 結尾“象山笑而去”,請寫出“笑”的含義。(4分)

  二、現代文(4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3—17題(18分)

 、僭谑澜缑朗澄幕拇蟛妥郎希幸环N面食簡單而平常,卻風靡已久,這就是面條。

  ②若問面條的問世時間,科學的定論為時尚早。有資料記載,1991年,考古學家在我國新疆一處兩千年前的墓葬里.發(fā)現器皿中盛有又細又長的食物。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古老的面條。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歐洲人,他們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條的先人。

  ③面條橫跨亞歐,它的普及與商貿密切相關。我國宋代的開封曾有“面條天堂”的美譽,這與其繁華開放的國際商貿大都會的地位不無關系。有文字記載,當時阿拉伯商隊長途báshè 穿越絲綢之路來到開封經商,能夠保存6個月的干面條就是他們最喜愛的食品。在經商途中,他們將干面條技術傳播到了其他國家。后來,面條又以開封為起點,傳播到蒙古、韓國、日本等國。商貿的繁榮客觀上促進了面條的普及推廣。

 、軅髡f中世紀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條就隨著伊斯蘭文化傳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誕生。20世紀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為傳播中國文化來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現了一種新的面食——“面遲”。有學者認為“面遲”是對中文詞語“面條”的異讀,也是兩國文化交融的見證?梢姡鏃l的發(fā)展與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關。

 、菝鏃l細長易煮,可干食,可湯食,適合東西方不同的烹飪方法,因而能夠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睞,成為人見人愛的美食。如今,全球50億人口每年消費約100億塊現代版干面條——方便面,如果用這些方便面來搭建埃菲爾鐵塔,結果會怎么樣呢?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鐵塔!

  ⑥在面條普及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賦予它豐富的象征意義。僅以亞洲為例:在日本,人們在農歷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著好運連連。在泰國,人們在歡慶的日子里吃面條象征著喜事不絕。在我們中國,生日吃面條的傳統(tǒng)綿延千年,它象征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細長的面條蘊含著人們對好運綿長、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咭煌胄⌒〉拿鏃l豐富著我們的飲食文化。它是一種“美味粘合劑”,內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面條記錄著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它在不同地域間傳遞文化,連接起全世界。

  13. 根據拼音寫漢字。(2分)

  báshè ( )

  14. 第⑦段畫線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15. 面條的普及與發(fā)展有哪些原因?請概括。(6分)

  16. 下列對本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世界上最早的面條出現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發(fā)明干面條的。

  C全球年消費方便面100億塊左右。 D人們經常在歡慶的日子里吃面條。

  17. 下列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請具體闡明理由。(5分)

  在一幅歐洲中世紀時期的油畫上,有一名婦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婦女正把又細又長的生面條掛在架子上準備晾干。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條又神秘地出現在地球的另一端——歐洲。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18—22題(20分)

  評語

 、倌悄晡疑闲W三年級。寒假前到學校拿學期成績單;丶視r我和六七個沒帶書包的好友同行。剛領的成績單拿在手上,已經被我們折得皺巴巴了。

 、凇袄蠋熃o你們什么評語?”阿益問!斑沒看,不知道!卑ㄎ遥脦讉人都這么說。反正不會是什么好話,我心想。

 、邸皝聿挛业氖鞘裁?”阿益掀開成績單一角,露出老師的評語的最后一個字:“馬”。

 、堋昂θ褐R?”我說。

 、荨皼]那么糟!”阿益掀開成績單。

 、尬覄倓偪村e了,是“焉”!靶牟辉谘伞钡拇_比“害群之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們問。我也翻開一小角,露出評語最后兩字:“用功”!吧弦粋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說,“不用功!

 、辔以俜_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聰明又用功?禮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總之,是個好評語。我高興又害羞,便把成績單壓著,不讓同學看。直到走到家門口,才翻開看整句評語:活潑又用功。

 、峄顫姡耶斨疅o愧,但實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課時玩磁鐵、涂鴉……老師看到我們,總是皺著眉頭,怎么覺得我用功?難道老師在開玩笑?

 、庹麄寒假期間,那句“活潑又用功”的評語,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還自動變成歌詞,配的是《無敵鐵金剛》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寫作業(yè)。

  ⑪開學后,即使成績單繳回給了老師,那句評語還是經常出現在腦海中。我開始專心上課、寫作業(yè),從進步獎領到前五名、前三名的獎狀、還參加作文、朗讀比賽……

  ⑫一學期過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從老師手中接過成績單時,也多了些期待。我翻開成績單內頁,右邊是交錯的“優(yōu)”和“甲”,左邊則是這學期的評語“努力進取”,就在上學期評語“活潑又用功”的旁邊。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過我的成績單,說:“我這學期的評語跟你上學期的一樣!”

  ⑭“活潑又用功?”我有點驚訝。他挑起一邊的眉毛,說:“活潑欠用功啦!”他厭惡我無意的挖苦,丟還我成績單。

  ⑮我這才仔細看清楚,原來墨漬下那個“又”字其實是“欠”字。突然,腦海里伴我整學期的旋律變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當了老師,在給學生寫評語時,我用快干墨水工整書寫,學生不必透過誤解或猜測,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勵。

  ⑰學生也把對我的“評語”,寫成節(jié)日小卡。我仔細讀過以后,把它們收在紀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學三年級的成績單一起。 (刪改自臺灣王傳明《評語》)

  18.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兩部分內容,請概括(6分)

 、判W三年級時, ;

 、剖嗄旰螅 。

  19. 第⑧段畫線句運用了 句式。該句反映了我當時 和 心理。(3分)

  20. 第⑭段畫線句富有語言表現力。請選擇一點簡要分析。(4分)

  21. 本文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 寫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 誤會往往能助人進步。

  C 經歷是一筆人生財富。 D 鼓勵欣賞會給人力量。

  22. 本文標題“評語”不可以改為“誤讀”,請簡述理由(6分)

  三、綜合運用(11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題(11分)

  為宣傳推廣“上海弄堂游戲”,班級準備設計專題板報,請你完成相關任務。

  材料一 一放學,寬敞的弄堂里就成了我們的樂園:男孩子們溜旱冰、踢小皮球,女孩子跳橡皮筋、造房子……那時我們玩的游戲,都是需要集體完成的,而且必有營壘相對的兩方,且有輸有贏,無形中讓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凡事都有輸贏。這局輸了沒關系,下局可以翻過來。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很小就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以便爭得贏局。

  (節(jié)選自程乃珊《童年的弄堂游戲》)

  材料二 弄堂曾是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游戲種類繁多,有打彈子,滾鐵圈,放鷂子(風箏),抽陀螺等。一般游戲需兩人或兩人以上完成。游戲道具大多可以自制。規(guī)則簡單,易于開展。

  材料三 【本報訊】日前,上海市市西郵政公司舉辦了《中國主題剪影弄堂游戲》的新郵首發(fā)儀式。該套郵票以獨特的剪影方式表現主題,畫面生動鮮活,是了解和宣傳上海本土文化的載體。

  

  23. 板報欄目一 弄堂游戲我介紹(4分)

  弄堂游戲的特點:⑴ ;⑵ ;

 、且(guī)則簡單,易于開展。

  弄堂游戲的益處:

  24. 板報欄目二 賞郵看畫我參與(3分)

  請選擇一枚郵票,描述郵票中的畫面。要求35字左右,運用一種修辭方法。

  25. 板報欄目三 獻計獻策我出力(4分)

  以下是征集到的宣傳推廣“上海弄堂游戲”的活動策略,其中不合適的兩項是

  ( )( )(4分)

  A.組織社區(qū)小伙伴舉行溜旱冰比賽。 B.開展弘揚上海鄉(xiāng)土文化的征文活動。

  C.校園網介紹“弄堂游戲”動漫作品。D.體育課程增設愛“弄堂游戲”教學內容。

  E.穿著印有滾鐵圈圖案的T恤衫。 F.在弄堂里表演地方戲劇——滬劇。

  四、寫作(60分)

  26. 題目:不止一次,我努力嘗試

  要求:(1)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3)不得抄襲。

  中考語文參考答案: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寫

  1、曉駕炭車輾冰轍

  2、盈盈一水間

  3、晴川歷歷漢陽樹

  4、為伊消得人憔悴

  5、得之心而寓于酒

  (二)詩歌閱讀

  6、渴望建功立業(yè);渴望登上泰山。

  7、D

  (三)課內文言文

  8、(1)蘇軾 (2)起 (3)(王叔遠)曾經送給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9、C

  (四)課外文言文

  10、(陸象山)常坐在臨安集市的店鋪里看人下棋。

  11、A E

  12、(贏棋后)得意;笑棋工自大

  二、現代文(4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3—17題(18分)

  13、跋涉

  14、面條在不同地域間傳遞文化,連接起全世界。

  15、與商貿密切相關

  與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相關

  與面條食用便捷的特點相關

  16、C

  17、第②末,這段文字寫的是面條在歐洲問世的時間,與第②段面條“問世時間,科學的定論尚早”的說明中心一致,也與第③段首句照應。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18—22題(20分)

  18、(1)“我”因誤讀老師的評語受到鼓勵,不斷進步,一學期后得知了真相

  (2)“我”當了老師,用評語鼓勵學生,也珍視學生給“我”的評語。

  19、疑問 疑惑 高興

  20、句中“挑”“丟”等動作描寫,傳神地寫出了阿益對“我”所說話語的不滿。

  21、B

  22、用“評語”為題,有利于凸顯教師鼓勵性評語具有激勵作用這一主旨,而“誤讀”則不能;“評語”能作為線索貫穿全文,而“誤讀”則不能。

  三、綜合運用(11分)

  23、特點:(1)集體完成(2)“道具”大多可自制(3)種類繁多(寫出任意兩點即可)

  益處: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培養(yǎng)競爭意識

  24、答案示例1:跳皮筋的女孩子如雛燕展翅,輕盈起跳,周圍同學的臉上寫滿了快樂。

  答案示例2:兩個男孩如兩頭豎起犄角的小牛犢,展開角斗,旁觀的同學歡呼叫好。

  25、B F

掃描/長按二維碼幫助中考通關!
獲取2019中考報名時間
獲取2019中考模擬試題
獲取2套仿真內部資料
獲取歷年考試真題試卷

微信搜索"考試吧初高中" 關注獲得中考秘籍

  相關推薦

  2019中考成績查詢 | 2019中考錄取分數線 | 2019中考志愿填報

  2019中考真題答案 | 2019中考答案 | 2019中考滿分作文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文章搜索
國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慶
河北 山西 遼寧 吉林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寧夏 青海 新疆
黑龍江 內蒙古 更多
中考欄目導航
版權聲明:如果中考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中考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免費復習資料
最新中考資訊
文章責編:liujia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