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濕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
濕為長夏的主導氣候。夏秋之交,陽熱之氣下降,水氣上騰,水濕之氣充斥熏蒸于天地之間,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jié),故長夏多濕。濕屬水濕之氣,有形可征,故濕為有形之邪。
1.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濁,即穢濁。其致病特點一是表現(xiàn)為肢體困重不舒,如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如果濕邪浸淫關(guān)節(jié)肌肉,可見關(guān)節(jié)酸重疼痛(濕痹、著痹)。二是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穢濁不潔,如濕邪引起的瘡瘍、濕疹之類,局部往往穢濁不清,流膿水不止。其他如苔膩、面垢、眵多、便下黏液、婦女帶下等,都反映了濕邪的穢濁之性。
2.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濕邪為有形之邪,侵犯人體后,最易阻遏氣機,故致病常見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癥。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濕邪停留體內(nèi)時間過久,則不僅會影響氣機的運行,還會進一步損傷人體的陽氣。又因為脾喜燥而惡濕,濕易困脾,所以濕邪尤其容易損傷脾陽,出現(xiàn)形寒怕冷、腹瀉、水腫、尿少等癥。
3.濕性黏滯
黏滯,即黏膩、停滯。其致病特點一是病程纏綿難愈或反復發(fā)作,如濕溫病、濕痹、濕疹。二是濕病證狀多黏滯不爽,如分泌物、排泄物滯澀不暢。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類于水,水性趨下,故濕邪亦有趨下的性質(zhì)。其致病特點是癥狀多見于下半身,如下肢水腫、小便淋濁、泄痢、婦女帶下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故《素問》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七)燥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
燥為秋季的主導氣候。秋季天氣肅殺,常久晴少雨,氣候干燥,故秋季易形成燥邪致病。
燥邪致病,有溫燥與涼燥之別,其區(qū)別在于致病時令不同,燥邪相兼的寒熱邪氣和臨床表現(xiàn)不同。初秋有夏熱之余氣,燥與熱邪相兼致病,臨床表現(xiàn)熱象明顯,則為溫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氣,燥與寒邪相兼致病,臨床表現(xiàn)寒象明顯,則為涼燥。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燥邪侵犯人體,易損傷津液,表現(xiàn)出各種干燥癥狀,如皮膚干燥皸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結(jié)等。
2.燥易傷肺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又開竅于鼻,故燥邪自口鼻而入,最易傷肺。燥邪損傷肺津,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導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難咯,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癥。
(八)火(熱)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
熱不主時,四時皆可出現(xiàn),故不單獨主某一個季節(jié)。
1.火熱為陽邪,其性炎上
火熱為陽盛之邪,陽勝則熱,故其致病多見高熱、煩渴、汗出、脈洪數(shù)等癥;鹦匝咨,故易上擾神明,出現(xiàn)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神昏譫語等癥。
2.火熱易傷津耗氣
火熱為陽邪,易傷人體津液,故其致病可在高熱的同時,伴見口渴多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等津液損傷之證。火熱之邪又能損傷人體正氣,從而導致全身性的機能衰退。
3.火熱易生風動血
火熱之邪侵襲人體,燔灼肝陰,使筋脈失養(yǎng),肝風內(nèi)動,癥見高熱、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guān)緊閉等,稱為“熱極生風”;馃嶂扒秩胙,使血行加速,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可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和皮膚斑疹等癥。
4.火熱易致腫瘍
火熱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蝕血肉而發(fā)為癰腫瘡瘍。火熱之邪引起的瘡瘍,具有紅、腫、熱、痛的特點。
衛(wèi)生資格視頻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衛(wèi)生資格"
相關(guān)推薦:
2017年衛(wèi)生資格《初級中藥師》章節(jié)考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