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潰瘍性結腸炎的好發(fā)部位為乙狀結腸
2.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藥物為柳氮磺吡啶
3.潰瘍性結腸炎最典型的糞便特點為粘液膿血便
4.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有里急后重感,便后緩解,間斷發(fā)作性下腹疼痛
5.中毒性巨結腸的表現為鼓腸,腸鳴音消失,腹肌緊張,腹痛加劇
6.潰瘍性結腸炎禁食生冷食物,含纖維素多的食物,牛乳和乳制品
7. 磺胺類藥物由腎臟排出,尿少時可析出結晶,為防止引起腎小管阻塞,服用該藥物后應多飲水。
8. 超聲霧化吸入時,水槽內切忌加溫或加水,如發(fā)現水槽內水溫超過50℃,應先關機,再更換冷蒸餾水。
9. 注射部位皮膚消毒時,應以注射點為中心向外螺旋形涂擦,直徑在5cm以上。
10. 肌內注射時,患者側臥位,應上腿伸直,下腿稍彎曲,以放松局部肌肉。
11. 病人需長期皮下注射時.應建立注射部位的使用計劃,經常更換,輪流注射,以利于藥物的吸收。
12. 采集血培養(yǎng)標本應在病人使用抗生素前,如已經用藥,則應在血液濃度最低時采集,并在化驗單上注明。
13. 舌下給藥時,應指導病人將此類藥物放在舌下,讓其自然溶解吸收,不可嚼碎吞下,否則會影響藥效。
14. 頸外靜脈穿刺部位在頸外靜脈外側緣,下頒角和鎖骨上緣中點連線之上1/3處。
15. 空氣栓塞的典型癥狀是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難,聽診心前區(qū)可聞及響亮的、持續(xù)的“水泡聲”。
16. 溶血反應時,靜脈滴注碳酸氫鈉,可以堿化尿液,防止或減少血紅蛋白結晶阻塞腎小管。
17. 熱療的生理效應一般趨于功能增強,僅血液黏稠度趨于降低;冷療則正相反。
18. 使用冰帽時,肛溫應維持在33℃。
19. 昏睡狀態(tài)是指病人處于熟睡狀態(tài),不易喚醒。壓迫眶上神經、搖動身體等強刺激下可將病人喚醒,醒后答話含糊或答非所問,停止刺激后很快再次入睡。
20.乳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應達到的目的是手經頭摸到對側耳朵。
21.乳腺癌淋巴轉移常見部位是患側腋窩淋巴結。
22.腹膜的生理作用包括吸收和滲出、潤滑、防御、修復。
23.繼發(fā)性腹膜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大腸桿菌,且多為混合型感染。
24.急性腹膜炎病人若脈搏快而體溫反而下降,是病情惡化的征象之一。
25.腹部壓痛、反跳痛和腹肌緊張是腹膜炎的標志性體征,稱為腹膜刺激征。
26.腹脹加重是急性腹膜炎病人病情惡化的重要標志。
27.原發(fā)性腹膜炎的病原菌經血行播散、泌尿道感染直接擴散、經女性生殖道上行感染、透壁性感染等途徑播散至腹膜腔。
28.急性腹膜炎發(fā)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腹膜吸收大量毒素、血容量減少。
29.急性腹膜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
30.診斷急性腹膜炎最可靠的腹部體征是腹膜刺激征。
31.結核性腹膜炎時腹腔穿刺抽出液為草綠色透明腹水。
32.急性重癥胰腺炎時腹腔穿刺抽出液為血性、胰淀粉酶含量高。
33.絞窄性腸梗阻時腹腔穿刺抽出液為血性、臭味濃。
34.急性腹膜炎患者,診斷不明時不可用鎮(zhèn)痛劑。
35.急性腹膜炎病人采取半臥位的目的是促使腹內滲出液積聚于盆腔,以減少吸收、減輕中毒癥狀并利于引流,同時使膈肌下移,腹肌松弛,減輕腹脹對呼吸和循環(huán)的影響。
36.胃腸減壓的目的是吸出胃腸道內容物和氣體,減輕胃腸內積氣,改善胃腸壁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炎癥局限,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37.盆腔膿腫的臨床表現為體溫升高,脈速,出現典型的直腸或膀胱刺激癥狀。
38.急性腹膜炎手術時放置引流的目的是控制炎癥、減輕中毒癥狀、促進炎癥局限且便于向腹腔注入抗生素、引流殘余液體和繼續(xù)產生的滲液。
39.分泌胃蛋白酶的胃黏膜細胞是主細胞。
40.分泌鹽酸的胃黏膜細胞是壁細胞。
41. 留取便隱血標本時,檢查前3天禁食肉類、肝、血、含大量綠葉素的食物和鐵劑。
42. 門診發(fā)現傳染病病人時,應立即將病人隔離診治。
43. 過氧乙酸可用于環(huán)境噴灑。
44. 銳利刀剪不適宜用燃燒法滅菌。
45. 環(huán)氧乙烷氣體消毒用于精密儀器、醫(yī)療器械、化纖織物、塑料制品等。
46. 無菌持物鉗不可用于夾取油紗布。
47. 冷熱療法皆會產生繼發(fā)效應,故治療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
48. 使用烤紅的燈距為30~50cm。
49. 冷療禁忌部位:足底防一過性冠狀動脈收縮、心前區(qū)防反射性心率減慢,腹部防腹瀉。
50. 成年人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定義為高血壓。
51. 稽留熱:體溫持續(xù)在39~40℃左右,持續(xù)數日或數周,24h波動范圍不超過1℃,見于肺炎球菌性肺炎、傷寒等。
52. 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24h內體溫差在1℃以上,但最低體溫仍高于正常水平,見于敗血癥、風濕熱、化膿性疾病等。
53. 中毒嚴重者洗胃取左側臥位,因左側臥位可減慢胃排空,延緩毒物進入十二指腸的速度。
54. 強酸、強堿等腐蝕性物質中毒時,禁忌洗胃,可遵醫(yī)囑給予藥物或物理性對抗劑,如牛奶、蛋清水。
55. 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同時并存者,應以低流量、低濃度持續(xù)給氧為宜。
56. 第一張尸體識別卡應放在尸體右手腕部。
57. 現代護理學的發(fā)展經歷了以疾病為中心、以病人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三個階段。
58.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fā)展,護理的服務對象從單純的病人擴大到健康人群,即護理的服務對象是所有的人。
59. 機體的環(huán)境包括內環(huán)境和外環(huán)境。
60. 住院處的護理工作內容有:辦理入院手續(xù);通知病房;衛(wèi)生處置;護送病人入病區(qū)。
61. 廣義的整體護理包含以下含義:①護理貫穿于人生命的全過程;②護理貫穿于人的健康與疾病的全過程;③護理的范圍涵蓋個人、家庭和社會。
62. 1990年WHO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沒有絕對的健康或疾病狀態(tài),健康是動態(tài)的過程。
63. 系統(tǒng)具有邊界,系統(tǒng)的基本目標是維持內部的平衡與穩(wěn)定;系統(tǒng)整體的功能大于且不等于各組成部分功能的總和。
64. 生理需要是最重要的,有些需要須立即、持續(xù)給予滿足,各層次需要間相互影響,通常在一個層次的需要被滿足后,更高一層次的需要才出現,并逐漸強烈。
65. 病人角色行為缺如是指病人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或不承認自己是病人,而不能正確地履行病人的權利和義務。
66. 病人角色行為消退是指病人在適應病人角色后,由于一些原因又承擔部分社會角色的責任,從而使病人角色行為減少或消退。
67. 病人角色行為沖突是其在適應病人角色的過程中,與其患病前承擔的各種角色發(fā)生心理沖突而引起的行為不協(xié)調。
68. 適應模式中,人的適應性反應反映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相互依賴四個層面。
69. 適應模式中一級評估收集四個效應器方面的輸出性行為,確定患者是適應性反應還是無效反應。二級評估對三種刺激進行評估,明確引發(fā)無效反應的原因。
70. 消毒是消除或殺滅物品上的致病微生物。
71. 滅菌是殺滅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包括芽胞。
72. 通過洗手可以清除99%以上暫駐菌。
73. 半污染區(qū)指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區(qū)域,如病區(qū)的走廊和化驗室等。
74. 對嚴重燒傷的病人應實行保護性隔離。
75. 環(huán)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均有急、慢性毒性,不適宜用作空氣消毒。
76. 使用一次性口罩不得超過4小時。
77. 對易引起過敏的藥物,給藥前應詢問過敏史,按需進行藥物的過敏試驗,若患者對藥物過敏,則禁忌使用該藥物。
78. 對于麻醉藥、催眠藥及抗腫瘤藥,發(fā)藥時應親自看到病人服下,收回藥杯后方可離開。
79. 氧氣霧化吸入時,連接氧氣裝置和霧化器,氧氣濕化瓶內不放水,調節(jié)氧流量達6~8L/min。
80. 上臂三角肌定位法,位于上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一般只作小劑量注射。
相關推薦:
2022年初級護師考試模擬試題 | 2022初級護師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