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閱讀:21-29小題,共30分。
21、(三)閱讀《李將軍列傳》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1-29小題: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dāng)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dāng)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于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dǎo),或失道,后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zhàn),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遏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
請將“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
22、 解釋這段文字中加點字的含義。(4分)
數(shù)奇:
詣:
謝:
絕:
23、 這段文字記敘的是哪一次戰(zhàn)役?作者以此役表現(xiàn)了李廣什么樣的性格和遭遇?(2分)
24、(一)閱讀《季氏將伐顓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32小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日:“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笨鬃釉唬骸扒!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解釋這段文字中加點字的含義。(4分)
無乃:
是:
過:
以為:
25、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運(yùn)用了哪些種類的論據(jù)?舉例說明。(4分)
26、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運(yùn)用了何種論證方法?(2分)
27、(二)閱讀《長亭送別》中的一段選文,回答27-35小題:
[滾繡球]干艮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另q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分析“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所運(yùn)用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28、 分析“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的藝術(shù)特點。(4分)
29、 選出總括本曲內(nèi)容的句子。(2分)
三、現(xiàn)代文閱讀:30-38小題,共30分。
30、(一)閱讀《麥琪的禮物》結(jié)尾的一段文字,回答30-38小題:
德拉哭了之后,在臉頰上撲了些粉。她站在窗子跟前,呆呆地瞅著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明天就是圣誕節(jié)了,她只有一塊八毛七分錢來給杰姆買一件禮物。好幾個月來,她省吃儉用,能攢起來的都攢了,可結(jié)果只有這一點兒……
房里兩扇窗子中間有一面壁鏡……
她突然從窗口轉(zhuǎn)過身,站到壁鏡面前。她的眼睛晶瑩明亮,可是她的臉在二十秒鐘之內(nèi)卻失色了。她迅速地把頭發(fā)解開,讓它披落下來。
……
她躊躇了一會兒,靜靜地站著……
她穿上褐色的舊外套,戴上褐色的舊帽子。她眼睛里還留著晶瑩的淚光,裙子一擺,就飄然走出房間,下樓跑到街上。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過什么來揭示人物心理的?(4分)
31、 這樣的寫法對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好處?(4分)
32、 從前面文字中可以反映出德拉心理上的哪些變化?(2分)
33、 (二)閱讀《往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3-41小題:
她住在燈塔的島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鳥是她的侍從;夜晚她曳著白衣藍(lán)裳,頭上插著新月的梳子,胸前掛著明星的瓔珞;翩翩地飛行于海波之上……大風(fēng)的時候,她駕著風(fēng)車,狂飆疾轉(zhuǎn)的在怒濤上驅(qū)走……下雨的時候……她落淚了……黃昏的時候,霞光燦然,便是她回波電笑。云發(fā)飄揚(yáng)……
從這段文字看,作者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4分)
34、 在作品中,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35、 作者運(yùn)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分)
36、 閱讀《發(fā)現(xiàn)》,回答36-44小題:
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鞭著時間的罡風(fēng),擎一把火,
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那不是你,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fēng),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
本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37、 這首詩都運(yùn)用了哪些藝術(shù)手法?(4分)
38、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這句話運(yùn)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2分)
四、作文(50分)
39、題目:節(jié)約 要求:
A.必須寫成以議論為主的文章;
B.不能少于800字;
C.字跡工整,卷面整潔。
編輯推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