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十幾天,2006年12月份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又將開始了。作為一個“民族品牌”,在當今的中國,除了高考之外,恐怕再也沒有一個考試像四六級考試那樣影響廣泛卻又廣受爭議:有的教育部領(lǐng)導和教育一線的老師認為“四六級考試是評價大學英語教育水平的一個客觀標準”,而有的教授卻呼吁“取消四六級考試”,作為一項考試政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引得討論聲不斷?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更加融入到世界這個大市場來,英語成為對外貿(mào)易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學習和應用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得以體現(xiàn),英語學習是大勢所趨。高校有責任,加強英語學習,培養(yǎng)更多的英語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有了學習的必要,就勢必要有評價的標準。1989年國家推出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很快就由剛開始的幾所高校迅速擴展到全國的高校,掀起了學習英語的浪潮。這一政策的推出,旨在提高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出學生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成果,對大學生的英語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可是到了90年代中期,很多高校為了進一步推動大學生英語學習,將這一考試與學生的大學文憑相掛鉤,同時將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考試的弊病也就隨之凸現(xiàn)出來。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已不是為了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而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學習的重點已不是聽說的綜合訓練上,而是考試的應試技巧上,綜合起其弊病,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英語的學習時間上。不少學生都反映,自從進大學以來,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學習英語上了,每天上自習五個小時差不多有三個小時都在學習英語,這樣一來,專業(yè)課的學習時間相對就少了,這必然會影響到專業(yè)課的學習。
二、考試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四六級考試內(nèi)容客觀題型比重較大,而且存在規(guī)律性,只需研究歷年真題即可,考試采用筆試作答,沒有將口語作為必考項目。而英語學習最注重的就是“聽”“說”的訓練,這樣的考試培養(yǎng)出來的就只能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現(xiàn)今有拿著四六級證書卻連簡單的英語交流都做不到的大學生到處都是。學生已經(jīng)忽略了英語學習的目的所在,完全是為了考試而考試。
三、與學位證掛鉤!八募壊煌ㄟ^,就拿不到畢業(yè)證”,許多學校的這種做法備受質(zhì)疑。學位證,這個代表學生四年專業(yè)學習成績的憑證,卻僅僅用英語四級成績來左右,看似是為了更好的鼓勵學生學英語,實則是用一種強制的手段來規(guī)定學生應該怎么做。
這種評判方法的出臺隨之而來的就是用人單位的跟風,不少大學生找工作,單位的前提條件就是通過了英語等級考試,最起碼是四級,否則不予考慮。這甚至還包括一些根本用不著英語的單位。所以,為了給自己找工作增加一份砝碼,成了大學生學習英語,通過四六級考試的目的所在。
這種形勢下培養(yǎng)出來的英語人才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的要求的,四六級考試的改革也在一片呼吁聲中展開了。用“成績之”取代了“證書制”,“標準分”取代了“原始分”,最重要的是考試題型更加注重主觀性。聽力和主觀題型的比重都有所增加,主要注重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主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適應了現(xiàn)實應用的需要,更好的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可是有些問題仍值得我們思考。用成績單代替了證書,壓力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由于分數(shù)的差距,學生勢必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不平衡感,即使都過了425分,可426分還是和600分相去甚遠;用人單位還是會根據(jù)分數(shù)分出個“三六九等”來;為了取得更高的分數(shù),學生勢必還是會花更多的時間在英語學習上;即使沒有了證書,學校是否還會重新劃一個標準來與學位證掛鉤?
問題的存在只能表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任重而道遠。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四六級欄目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