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工程師軟考常用計算公式
單位的換算
1字節(jié)(B)=8bit 1KB=1024字節(jié)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通信單位中K=千,M=百萬
計算機單位中K=210,M=220
倍數(shù)剛好是1024的冪
^為次方;/為除;*為乘;(X/X)為單位
計算總線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
總線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時鐘頻率(Mhz)/每個總線包含的時鐘周期數(shù)*每個總線周期傳送的字節(jié)數(shù)(b)
計算系統(tǒng)速度
每秒指令數(shù)=時鐘頻率/每個總線包含時鐘周期數(shù)/指令平均占用總線周期數(shù)
平均總線周期數(shù)=所有指令類別相加(平均總線周期數(shù)*使用頻度)
控制程序所包含的總線周期數(shù)=(指令數(shù)*總線周期數(shù)/指令)
指令數(shù)=指令條數(shù)*使用頻度/總指令使用頻度
每秒總線周期數(shù)=主頻/時鐘周期
FSB帶寬=FSB頻率*FSB位寬/8
計算機執(zhí)行程序所需時間
P=I*CPI*T
執(zhí)行程序所需時間=編譯后產(chǎn)生的機器指令數(shù)*指令所需平均周期數(shù)*每個機器周期時間
指令碼長
定長編碼:碼長>=log2
變長編碼:將每個碼長*頻度,再累加其和
平均碼長=每個碼長*頻度
流水線計算
流水線周期值等于最慢的那個指令周期
流水線執(zhí)行時間=首條指令的執(zhí)行時間+(指令總數(shù)-1)*流水線周期值
流水線吞吐率=任務數(shù)/完成時間
流水線加速比=不采用流水線的執(zhí)行時間/采用流水線的執(zhí)行時間
存儲器計算
存儲器帶寬:每秒能訪問的位數(shù)單位ns=10-9秒
存儲器帶寬=1秒/存儲器周期(ns)*每周期可訪問的字節(jié)數(shù)
(隨機存取)傳輸率=1/存儲器周期
(非隨機存取)讀寫N位所需的平均時間=平均存取時間+N位/數(shù)據(jù)傳輸率
內(nèi)存片數(shù):(W/w)*(B/b)W、B表示要組成的存儲器的字數(shù)和位數(shù);
w、b表示內(nèi)存芯片的字數(shù)和位數(shù)
存儲器地址編碼=(第二地址–第一地址)+1
{例:[(CFFFFH-90000H)+1]/[(16K*1024)*8bit]}
內(nèi)存位數(shù):log2(要編址的字或字節(jié)數(shù))
Cache計算
平均訪存時間:Cache命中率*Cache訪問周期時間+Cache失效率*主存訪問周期時間
[例:(2%*100ns+98%*10ns)+1/5*(5%*100ns+95%*10ns)=14.7ns]
映射時,主存和Cache會分成容量相同的組
cache組相聯(lián)映射主存地址計算
主存地址=(主存容量塊數(shù)*字塊大小)log2(主存塊和cache塊容量一致)
[例:128*4096=219(27*212)]
主存區(qū)號=(主存容量塊數(shù)/cache容量塊數(shù))log2
Cache訪存命中率=cache存取次數(shù)/(cache存取次數(shù)+主存存取次數(shù))
磁帶相關性能公式
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B/s)=磁帶記錄密度(B/mm)*帶速(mm/s)
數(shù)據(jù)塊長充=B1(記錄數(shù)據(jù)所需長度)+B2(塊間間隔)
B1=(字節(jié)數(shù)/記錄)*塊因子/記錄密度
讀N條記錄所需時間:T=S(啟停時間)+R+D
R(有效時間)=(N*字節(jié)數(shù)/記錄)/傳輸速度
D(間隔時間)=塊間隔總長/帶速=[(N/塊化因子)*(塊間間隔)]/帶速
每塊容量=記錄長度*塊化系數(shù)
每塊長度=容量/(記錄密度)
存儲記錄的塊數(shù)=磁帶總帶長/(每塊長度+每塊容量)
磁帶容量=每塊容量*塊數(shù)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